.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三

《心经》那么好,如何去运用?⑧

然后讲第二个字:“行”。

看到了以后,要把看到的知道的事情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要在行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运用自如。如果没有达到境界,那么知与行就会脱节,产生距离。

要把知与行的距离缩短,甚至达到零距离,那就要在行字上用功夫。“行深般若”,就是要练习在最难排解的问题上,能不能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人生最难排解的问题是两个,第一是财,第二是色(男女色之色)。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能够当下排解得开,能够当下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思想和般若就少分相应了。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勉强的,要用很大的耐心、韧劲才能够达得到。古人有云“坐怀不乱”,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还有所谓拾金不昧,就是在财字上下功夫。中国古代人的修养也都是在这两件事上。

从古到今,起烦恼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看起来社会现象林林总总,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归结到根源上,只是财色二字。

中国的儒家,孟子讲“食色性也”,食和财有关,色就是女色,这就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在这个地方有所突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达彼岸,就是波罗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在行字上下功夫。 (净慧长老)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三○问:云何为相似菩提心?

答:菩提心依于能负荷利他之担最勇猛增上意乐,又须先于佛之身语意事业功德,生起胜解心,而生希求之欲得心,生起诚心欲得之心,乃修求菩提。修谓串习,求谓欲得。其欲得菩提之心,尚须串习,犹不是殊胜菩提心,故称相似。入行论说:空性、大悲、修求菩提,皆初业有情相似菩提心。若修到不待造作,任运生起者,方是真实菩提心。

一三一问:云何为愿行两种菩提?

答:我愿为一切如母有情,离苦得乐,负荷此担,希求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初发心真实生起,为愿菩提。此如将行未启程,为达此愿,愿依六度、四摄等一切菩萨学处,皆一一依教奉行,决定不退,为行菩提。此如已在途中行程。如是愿行两种菩提,具足二利,即一者发心为利他,二者希求成正等觉。发此心真实生起,即大菩提心。愿行两种菩提差别,说法甚多,宗喀巴大师依莲花戒所著修次初编,则以己任运生起菩提心,而缘念有情义利,愿自成佛,始能称愿菩提。非但以过去善根,师宝加持,念利有情,愿得成佛即可称为愿菩提;虽生起菩提心,尚未入佛子行(六度万行),须任运生起菩提心,依学处入于六度万行也。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我最近在看《心经》,里面说一切都是空的,就是什么都没有啊!师父,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我还要努力追求吗?

答:其实佛法讲“空",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只是告诉我们世界的一切都是条件、关系的一种现象、一种假象,叫我们对这些现象不要太执着,尤其不能对这些现象产生一种永恒的幻想。

我们往往会把这个世间看得太实在了,比如感情、事业、地位。因为看得太实在,就会在这些事情上产生烦恼。佛教告诉我们,你认为的这些实在其实是空的,是不存在的,但是并不是说这些现象没有,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有它的因缘因果。比如说你肚子饿了还是要吃饭,天冷了还是要穿衣,这些现象是存在的。比如说烦恼,当你内心烦恼的时候,它会给你带来很真切的痛苦感受,但是没有烦恼的时候,你就会身心轻快。虽然说本质上是空的,但是现象是有的。

所以心经里面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既是空的,也是有的。你认识到它是空的,就不要对它太执着,你认识到它是有的,所以你要认真对待。

所以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空它是帮我们,能够活的更加超然,可以超然外物,坐看云起。

(济群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