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五五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五一问:何得谓方便与智慧?

答:此为藏王菩提光问阿底峡尊者问题,尊者答:“六度中除慧度,其余施等五种,佛说为方便之一分;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皆由缘起,无自性生,了知如是自体性空,故说名为智慧。”

一五二问:何得谓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

答:世俗菩提心:即前所广释之“真正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谓唯名安立,须初地以上菩萨常时一心安住空性中者,于世俗谛之见相二分已断,心与空性,和合为一,如水入水,无有二见。如是有情之心,方称“胜义菩提心”,非实菩提心,假名安立为菩提心。于菩提心,则应知有世俗、胜义二种,内外道多于此义误会,彼以住空性,即是修实菩提心,而彼不解有“世俗菩提心”也。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开悟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问:请法师讲一下,什么是开悟,开悟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答:开悟啊,就是我们对一个东西不明了,最后明了了,这是开悟。我们没开悟的时候,就像瞎子一样,成天闭着眼睛瞎摸;而开了悟以后呢,就仿佛睁开了眼睛,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不有拦路石,就清清楚楚了,路就好走了。但我们不是说开了悟,明心见性了,就成了佛,再不用做事了。不是的,我们开了悟以后还要继续用功。因为佛是觉行圆满的人,我们虽然已经见到了“法性”,有了“觉”,但“行”还不圆满,所以还要继续努力。但开了悟以后,他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好用功了。

(摘自《佛教在线》 本焕长老)

如何理解《华严经》所讲的 “以十法见十佛”?

答:《华严经》讲,一一法界有若干尘沙,一一沙中有若干佛,充满刹海。你若是去掉了染污心、自我心、杂念心,生起愿心、悲心、真心、净化心,就与佛心相应,与佛心相应也就是与佛为伍,也就等于见到佛。与佛在一起,就不单是与一个佛在一起,与十法界的十方诸佛都在一起,因为佛与佛身是相同的,法界佛是相同的,是这种见佛,而不是你所谓见佛就是要看见佛的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种报身。

一切唯心造。你起了嫉妒心,在十法界来讲,就与修罗为伍,与那种杀念重的人为伍;起了愚痴心,不信因果,就与畜生道为伍。那是很可怕的。所以天台宗讲一念三千,注重人的念头,很细微,与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惟贤长老)

问:如果不执著的话,是不是会过于消极?

答:当我们认准一个目标时,我们可以随着这种缘去努力。即使没有执著,一样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保有良好的心态;但如果我们执著于这件事的话,就会被它的发展变化左右我们的情绪,伤害我们的心灵。佛法告诉我们,每件事情的成败都是由众多条件组成的,只要我们懂得从因缘来分析,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认识,就不会一厢情愿地执著于结果。

弘法也是同样,过去的那些高僧大德们,虽然也在以各种方式救度众生,但不会执著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祖师云:“做水月道场,空花佛事”,世间的一切都象水中的月亮般虚幻。虽然如此,该做的事业还是要去做,该度的众生还是要去度,因为世间的众生都在生死中沉沦,他们的痛苦需要有人帮助去解决,但做的时候又不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执著,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也是佛法中所说的空和有的关系,要认识到事物的空,但这种空不是虚无;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有,但这种有只是缘起的假相。只有正确认识到空和有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够将弘法和修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做事的时候也能体会到自在的感觉。

(济群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