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三十一)
 

问:羯磨制度,现在还实行吗?

答:布萨和自恣的制度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仍然实行,其他宗教性的如传戒羯磨也仍然实行,但是似乎大部分是作为宗教仪式保存着。今天我国也还有寺庙保存着布萨和自恣制度的,至于羯磨的民主精神,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封建制度被引用到佛寺中来,特别是由于丛林清规被封建朝廷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以修改推行,因而久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问: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象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天时、地理、社会风习、国家法令以及宗派特点等等而定的。中国最古的清规创自四世纪东晋时代的道安,(右图)后来各代各派都定有僧制。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久已失传。后来元代皇帝《敕修百丈清规》,那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假托百丈之名修出来的东西,与百丈并无关系。后来这个清规经过明洪武、永乐先后下旨推行,于是代替了原来的各种僧制和清规而成为全国僧众遵行的规制。(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和“见性开悟”有什么不同?①

从理论上认识缘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别作用,“见性开悟”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经验。前者是世俗智达到的境界,后者是自生圣智的境界。理性分别作用是抽象的思维,如分别思想认识“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认识,无法真实体验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实的蜂蜜,在没有蜂蜜的情况下可以想象蜂蜜,在这种情况下,“蜂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非理性的直觉体验或称直感经验是没有思维活动,也没有任何名称概念,犹如口尝蜂蜜,亲自体验到蜂蜜的滋味,无论知不知道“蜂蜜”的名称和蜂蜜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尝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样的,这种体验又是具体的感受,并非语言概念所表达的抽象的共相。世人对蜂蜜这种具体的实物来说,既可以用抽象思维来认识,也可以具体地感受,亲口尝到蜂蜜的滋味。

但对于心性、物性之类的法性本质,世俗智慧只能达到概念性的理解和想象的接近,所以世间道的最高位,对空性的认识仍然无法超越概念性的认识。

(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六问:应如何分析菩提道次第之师承关键?

答:从印度方面师承分析,所有广行、深观、伟大行三派教授要诀,阿底侠尊者完全获得,因此阿底侠尊者的菩提道次第教授,称为“汇合三派法流教授”。阿底侠尊者到藏,广转显密法轮,由此传出的师承甚多,通称为“甘丹派传承”。

而此中“语派”、“经派”等传承教授要诀,宗喀巴大师完全获得,从而开演菩提道次第,并增加密乘教授,而成为空前论著。如是法传,师师相承,直至恩师。我从恩师座前,获此全圆教授,当如何念恩,而深生敬信,始得师承加被也。

总之,应知从印度师承说,阿底侠尊者为开显道次第关键之大德;从西藏方面说,则以宗喀巴大师为主要关键。尤以通达师承,知重在念恩生敬也。

(摘自《灭除心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念珠的基本知识

佛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于世间,佛说一切法是为度一切众生,佛说法是视众生根器而定,众生根器不同,佛说法就会不同。

在经书中,佛慈悲地一再提醒我们众生不要“执相”,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摘自《念珠》智德法师鉴定)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