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故道白云(90)

一行禅师 著 何蕙仪 译

翌年,佛陀在者梨迦这些石山上安居。这已是佛陀自证悟后第十三次的雨季安居了。弥伽耶是他当时的侍从。一天,弥伽耶向佛陀透露他在森林禅坐时,往往会被情欲所扰。佛陀曾嘱咐比丘们要有些时间独自修行,但他独自修行时,却有这么多的魔障现前,因而令他非常担心。

佛陀告诉他,独自修行并不代表不需要同修的支持。当然,与友伴作无聊的闲谈或言说都肯定对修行有损无益,但得到同修道友的支持,对修行却是非常重要的。比丘们需要在团内共处,以能互相勉励。这才是皈依僧宝的意义。

佛陀又说:“一个比丘有五种需要。第一是同修道友的善知识。第二是有助比丘保持专念的戒律。第三是要有足够的机会研读教理。第四是精进修行。第五是能体解事物的慧力。后四样的需要都是有赖第一样条件的存在,那就是要有同修良伴。

“弥伽耶,修习观想死亡、慈悲、无常和对呼吸的觉察。

“要降伏欲念,必须修习观想死尸。深深洞视身体腐烂的九个阶段,从气息停止至白骨化为尘土。

“要降伏瞋怒,必须修习观察慈悲。慈悲可以使我们明了自己心内瞋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导致我们瞋怒的人。

“要降伏贪欲,必须修习观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万象的真相。

“要降伏散乱,必须修习观想气息的呼吸。如果你能够时常修习此四种观想,你必定可以证得解脱和彻悟。”

51、慧藏

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后,佛陀回到舍卫城。缚悉底和罗睺罗都跟着他。这是缚悉底首次来祇园精舍。发现这里幽美的环境十分适合于修行,他确实有点儿惊喜。祇园精舍凉快清新,气氛友善。每人都热诚地跟缚悉底微笑。他们都知道看顾水牛经是因他的启发而讲说的。缚悉底坚信在这种互相扶持的气氛下,他的修行一定会有很大的裨益。他开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佛”和“法”为少。僧伽就是一起修习觉察之道的团体。它能提供支援和辅导,皈依僧宝是必需的。

罗睺罗刚好二十岁了。舍利弗为他授戒为具足比丘。团里的僧众都替他高兴。给罗睺罗授具足戒之前,舍利弗已先给他特别的教导。缚悉底那几天也和罗睺罗一起,以能从舍利弗的教导中学得更多。

罗睺罗受戒后,佛陀也花了点时间教导他不同的观想法门。缚悉底也被邀旁听。佛陀教他们观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境:色、声、香、味、可碰触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意识。佛陀教他们如何深入地观察这十八个感受的境界。这些境界又称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尘境和六种感受意识或内尘。人对事物的体会,全都是根尘相应而产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们都没有常性和独立性。了解这个道理,便可以彻见万法无自性的实相,随即超越生死。

佛陀很详尽的给罗睺罗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他说:“罗睺罗,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个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某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性的见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第三个错误的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睺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缚悉底在祇园精舍留意到一个名叫长老的比丘。他永远都是独行的,不和别人谈话。虽然长老尊者没有骚扰别人或违反戒律,但缚悉底总觉得他不是真正与僧众和合共处。一次,缚悉底想与他谈话,但他却全没反应地走开了。其他的比丘都称他为“独行侠”。缚悉底常听到佛陀鼓励比丘要避免闲谈,多作禅修和锻炼自足。但缚悉底感觉到长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说的原意。困惑不解,缚悉底决定找佛陀替他解疑。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