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故道白云(91)

一行禅师 著 何蕙仪 译

第二天开示的时候,佛陀请长老尊者出来。佛陀问他:“你是否喜欢独处,做任何事都不靠别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触?”

他答道:“是,世尊,那是对的。你曾嘱咐我们要尽量自足和独自修行。”

佛陀转过身来,对僧众说道:“比丘,我会再阐释自足的意思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一个自足的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察觉到每一刻在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比丘们,什么是‘追逐过去’的意思呢?追逐过去就是把自己陷于一些已经过去的念头之中,诸如你从前的样貌如何、感受如何、所居的地位或曾经历过的苦与乐等。这些念头都会使你纠缠于过去。

“比丘们,什么是‘迷失于未来’的意思呢?这就是把自己迷失于对未来所生起的念头。这些念头包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恐惧和担忧。你会猜想自己将来的外貌、感受、喜乐与苦恼。这些念头只会令你为未来而困扰。

“比丘们,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与生命接触和洞视生命。没有与生命直接接触,是没有可能彻视生命的。专念地生活可以带你回到现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了欲望渴求和焦虑,那你又会失去专注,因而不能活在当下了。

“比丘们,一个真正懂得独处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活在当下一刻的。如果一个人在森林里深居独处而不专注于当下这刻,反而徘徊在过去未来,他便不是真正独处了。”

  佛陀用一首偈语综合他所说的:

  不要追逐过去。
   不要迷失于未来。
   过去的不再。
   未来的未来。
   彻视生命的当下
   此时此处,
   行此道者
   安稳自主。
   我们必须今天精进。
   明天已太迟。
   死亡随时将至。
   哪有商讨之宜?
   智者称赞那些
   日与夜
   专注生活的人
   为“更殊胜之独处者”。

说过偈语后,佛陀向长老道谢,并请他再就座。佛陀没有嘉许或批评长老,但长老比丘很明显地对佛陀自足和独处的意思,已更为了解。

当晚法会中,缚悉底听到众大弟子们对佛陀早上的开示非常重视。阿难陀尊者重复佛陀每字每句的开示,包括偈语在内。缚悉底一向惊叹阿难陀的记忆。就是佛陀每字的语气,阿难陀也记得清清楚楚。阿难陀复述完毕,摩诃迦遮罗站起来说道:“我提议把佛陀今早的开示录成经典。我更想建议将它将它名为‘独处殊胜法经’。每个比丘都熟读此经和把它实践修行。”

摩诃迦叶站起来支持摩诃迦遮罗的建议。

第二天早上,比丘们在外出乞食时,遇到一群在田边嬉戏的小童。小童捉了一只蟹,而其中一个男孩用食指把它按住,再用另一只手撕下它的一只爪。观看的儿童都拍掌观呼。那男孩十分满意同伴们的反应,于是便再接再厉,把全部的蟹爪逐一揪落。跟着,他把蟹身扔到田里,再捕捉另一只。

小童见到佛陀和比丘,都向他们鞠躬作礼,才再继续折磨下一只蟹。佛陀叫他们停止。他说:“孩子们,别人把你的手脚揪下来,你们会觉得痛吗?”

“会,大师。”小童答道。

“你们知道蟹也和你们一样,会感到痛苦的吗?”

小童没有作答。

佛陀继续说:“蟹也如你们一般要吃要喝。它们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姊妹。你们令它痛苦,它的亲人也会痛苦。仔细想想你们的行为吧。”

小童似乎知道过错。看见其他村民已前来围观,佛陀便乘机说教慈悲之法。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