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圆满生命的实现

 

 圆满生命的实现 (115)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大宝积经》的四十四种观法

佛陀接着又教导弟子四十四种观身的方式:

(一)此身可厌,(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没有实体。

(二)此身臭秽,脓血常流。

(三)此身不坚,毕竟败坏。

(四)此身羸弱,肢节相持。

(五)此身不净,秽恶流溢。

(六)此身是幻,诳惑凡愚。

(七)身是疮门,九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小便处)常流(不净的液体)。

(八)此身燃烧,欲火炽盛。

(九)此身是火,瞋火猛烈。

(十)此身遍燃,痴火普遍。

(十一)身是盲冥,集合了贪瞋痴等无尽烦恼。

(十二)此身堕网,爱网所覆盖。

(十三)身是疮聚,千疮百孔。

(十四)此身不安,有四百零四种疾病。

(十五)此身是诸虫所寄,有八万种细菌。

(十六)此身无常,终究死亡。

(十七)此身顽痴,对真理无所了知。

(十八)此身犹如陶器,有生必有灭。

(十九)此身逼迫,常多忧恼。

(二十)此身无可救药,终必衰败。

(二十一)此身险恶,谄诳难知。

(二十二)此身是无底洞,各种欲望永不满足。

(二十三)此身如干柴烈火,贪求美色永不厌倦。

(二十四)此身没有厌足,时常贪受五欲。

(二十五)此身如被捶打,极易损坏。

(二十六)此身不定,盛衰增减变化无常。

(二十七)此身常随心转,杂念纷飞。

(二十八)此身不知恩,最后必定丢到坟场。

(二十九)此身为他所食,死后被野兽和昆虫所吞食。

(三十)此身如机关,筋骨紧相连锁。

(三十一)此身不可看,脓血尿屎污秽不净。

(三十二)身不自由,必须依靠饮食。

(三十三)身妄缠裹,终必败坏。

(三十四)身是恶友,常违逆人意、害人受罪。

(三十五)身是凶手,自相残害。

(三十六)身是苦器,众苦煎逼。

(三十七)身是苦聚,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生。

(三十八)此身无主,众缘和合。

(三十九)此身无命,本离男女相。

(四十)此身是空,不离名色。

(四十一)此身虚妄,宛如作梦。

(四十二)此身不实,宛如幻化。

(四十三)此身幻惑,宛如阳燄。

(四十四)此身欺诳,宛如影像。

菩萨做这四十四种观想时,对于所有身命、爱欲、执著、妻子、房舍、饮食、衣服、车乘、香鬘、珍玩、乐器等都产生厌离而无所顾恋,很快就能够圆满达到涅槃彼岸,而疾速证得无上智慧。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净化布施的三十二个方法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的第二卷提到了净化布施的三十二个方法:

(一)不忘菩提心而行布施。

(二)先起领导和带领作用而行布施。

(三)不称赞下乘(人天乘及小乘)而行布施。

(四)对于其他布施的人,无伤毁心而行布施。

(五)对于来求的众生,没有侵害心而行布施。

(六)对于请求的众生,心生福田想而行布施。

(七)把来求的人都当做师长和善知识想而行布施。

(八)舍弃心中吝啬的烦恼而行布施。

(九)无所贪惜,欢喜踊跃而行布施。

(十)把手伸直,爱好赠与,没有企图或期望而行布施。

(十一)增长道心,不生退怯心而行布施。

(十二)不生恶处而行布施。

(十三)不贪果报,无所希望而行布施。

(十四)想让众生受持佛法而行布施。

(十五)心无恼热而行布施。

(十六)为了摄受众生而行布施。

(十七)为了教化众生而行布施。

(十八)为了护持佛法而行布施。

(十九)随顺如来言教而行布施。

(二十)为了降伏魔党而行布施。

(二十一)为了成就圆满的佛智而行布施。

(二十二)为了做大丈夫的利生事业而行布施。

(二十三)为了远离饿鬼等恶道而行布施。

(二十四)为了修习舍心而行布施。

(二十五)相信布施的福德与摄取众生而行布施。

(二十六)常使众生和敬而行布施。

(二十七)不离善知识而行布施。

(二十八)不以瞋害的眼光去睨视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二十九)以所有行善的福德回向无上佛道而行布施。

(三十)学习其他菩萨的喜舍行为而行布施。

(三十一)为了相貌庄严,易于度化众生而行布施。

(三十二)为了净化世界而行布施。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八十一卷告诉我们布施要有了解诸法幻化不实的智慧,才能达到轻松自在而没有负担的境界:

“因为菩萨行布施时,知一切法都如幻化,所以没有实在的东西可舍。当他证得无上智慧时,知道一切法也都是幻化,所以没有实在的东西可得。……譬如有两位魔术师在变把戏,一位变出钱币,一位变出丝巾,他们交换所变的财物。可是这两种东西都不是实有的。菩萨行布施时,舍弃虚幻不实的财物,而证得幻化的无上智慧。……他布施时,表面好像有减损,而实际上却毫无减损。当他证得无上智慧时,虽然看起来好像有所增益,而事实上却没有增加什么。宛如那位魔术师舍弃了钱币时,看起来好像有所减损,而其实毫无减损。当那位魔术师得到丝巾时,他好像有所收获,其实也是没有增益。菩萨证得无上智慧时,看起来也好像有所增益,其实也是不增不减。聪明的人应当正确地了解这个譬喻的因果关系和所含的义理。……所以菩萨布施时,有所舍而不生忧愁。当他证得无上智慧时,虽有所得而也不欢喜。因为他们知道所舍的财物和所得的智慧都犹如幻化的缘故。……因为如来看见一切法空的缘故,所以不但对于善法没有贪爱,对于所有的事物也都没有欲念了。……佛陀对于一切法都没有贪爱和憎恨。为什么呢?因为他明白诸法都不是实有的,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实体,所以不会生贪爱和憎恨。……大菩萨虽然以恒河沙数那么多世界的珍宝布施众生,他心中不会认为‘我能把珍宝布施给您!’他不执著施者、受者和财物等名相,而却使布施清净圆满了。当他把布施的福德与所有众生共同回向无上智慧时,他心里想:‘菩萨法就是能施舍一切。我现在虽然施舍财物,可是所舍的财物都宛如幻化一般,所以我虽施舍一切事物而实无所舍,虽得一切境界而实无所得。’如果能明白这道理,他就是菩萨。如果菩萨不能明白这道理,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他便无法施舍各种财物,也不能证得大智慧!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