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25)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三)愚痴的烦恼

1. 愚痴的种类

愚痴又叫做无明,它就是心智昏暗而不能照了或明白诸法的事理。(见《成唯识论》第六卷、《大乘义章》第四卷和《大毗婆沙论》第二十五卷)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下列两种:

(1)迷理的无明(根本无明)──从无始以来,由于不明了心性平等清净的真理,忽然起心动念,有了一念的不觉,而长夜昏迷,这叫做“根本无明”。由于它障碍中道的理体而不能显发圆觉的自性,所以叫做“迷理的无明”。

(2)迷事的无明(枝末无明)──由于见解的错误或偏邪的分别,而产生贪爱、憎恨等烦恼和恶业,造成生死轮回的事相(现象),而不能得到解脱,叫做“迷事的无明”。

如果诸君想要更进一步了解无明的种类,请自行查阅:《大乘起信论》上卷的两种无明、《瑜伽师地论》第五士八卷的四种无明、《百法问答钞》第一卷的五种无明、《毗婆沙论》第二卷的十五种无明和《解深密经》第七品的二十二种愚痴!

通常,小乘经论中所说的无明或愚痴仅限于迷事无明(枝末无明),而不谈及迷理无明(或根本无明),因为小乘的圣人,不明白真如(清净心)、不断法执的缘故。我们平常所谈的贪爱、憎恨和愚痴这三种根本烦恼(三毒),其中的愚痴通常也是指“迷事的无明”而言。

愚痴又叫做“无知”,无知有两种:

第一种是“染污无知”。它就是会引发烦恼的无知,或者带有烦恼的愚痴。因为一切烦恼都是由于见解和思想上的错误所造成的。所以天台宗把它称之为“见思惑”,意即:见解和思想上的迷惑。因为它会引发烦恼,所以叫做“染污”。因为不明白小乘四圣谛的道理,所以叫做“无知”。因此,“小乘有部”干脆说“染污无知”就是“一切烦恼”。唐朝普光法师在他所写《俱舍论记》的第一卷中说:“染污无知是以无明为体。”其实他说的无明,就是指“错误的见解”。因为无明会引起其他烦恼,所以就没再说烦恼了。道理上还是相通的!(参见《佛学大辞典》)

断除“染污无知”(小乘经论中所说的无明或愚痴),就可以解脱一切烦恼,而成为小乘的圣人──阿罗汉。

第二种是“不染污无知”。由于懈怠学习和研究,以致不知道事物的法则和法门的义理。它不会引发烦恼,而只会成为教化众生的障碍。它不会影响解脱六道轮回,而只会使智慧不得圆满。换句话说,“不染污无知”只有造成“化他障”,而没有“自行障”。它就是天台宗所说的“尘沙惑”和“无明惑”。

断除“不染污的无知”(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无明),就能够证得圆满的智慧,而成为大乘最完美的圣人──佛。

《成实论》的第十卷说:小乘的经论上所说的愚痴或无明指的是“错误的见解”,而不是“有所不知”。愚痴是一种偏差和不正的分别,而不是没有一切种智。如果有所不知,就叫做“愚痴”,那么除了佛陀究竟明了诸法的实相,而且具有圆满的心智以外,其他的圣贤(包括断除贪爱、憎恨和愚痴的阿罗汉)也都应有愚痴。阿罗汉虽然还没有明白一切法,可是他确实已经断除愚痴了。因为小乘的经典都说:“有贪爱、憎恨和无明(愚痴)的就无法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我们知道小乘的愚痴或无明指的就是“错误和偏邪的见解”。阿罗汉只断除“染污的无知”,而没断除“不染污的无知”,所以许多阿罗汉不知道有赤色的盐巴。佛陀兼断“不染污无知”,所以才成为一切智人。(参见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

《成实论》的第十卷说:“世间的人有两种语言的表示方式。有时以‘心智不明了’叫做无明;有时以‘错误的知见’叫做无明。以‘心智不明了’叫做无明;譬如瞎眼的人看不见颜色、耳聋的人听不到声音。以‘错误的知见’叫做无明,譬如:夜晚看见杌树以为是人,或看见了人以为是杌树。前面那种是有所不知的无明,后面那种是见解错误的无明。”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