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74)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俱舍论》第十八卷所叙述的八种布施可以供我们检讨或反省布施的心态:

(一)随至施(或已至施)──等到亲友来了才拿出财物来布施。

(二)怖畏施──害怕灾难的来临或为了平息灾难而布施。

──见到财物快要变坏,认为布施总比坏掉好,所以才拿出来布施。

(三)报恩施──过去受人的恩惠,现在回报。

(四)求报施──现在布施财物给别人而希望别人回报。

(五)习先施──学习祖先父母的家风而行布施。

(六)希天施──为了想升天而修行布施。

(七)要名施──为了希求好的名望而行布施。

(八)上义施──为了庄严心地、成就禅定、智慧和涅槃而布施。(详见《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第十三卷)

《摩诃止观》告诉我们:无论修行布施持戒或禅定,应发大心,而不可发下面这十种偏邪狭小的心:

(一)布施时,念念在贪爱、憎恨和愚痴又造作上品十恶──种地狱因。

(二)布施时,念念欲多眷属,没有智慧和惭愧心──种畜生因。

(三)布施时,念念爱好邪谄佞媚,阴险狡猾,猜忌嫉妒,贪求名闻──种饿鬼因。

(四)布施时,念念常欲争胜斗强,尊己凌人,外表却现出仁义礼智的模样──种阿修罗因。

(五)布施时,念念欣求世间快乐,立志奉行五戒──种人道因。

(六)布施时,念念知道三恶道纯苦无乐,人间苦乐参半,立志追求天上的快乐,而不贪求人间的荣华富贵──种天道因。

(七)布施时,念念欲大威势,身口意的一切作为,都要别人顺从──种欲界魔因。

(八)布施时,念念欲得世智辩聪,高才勇哲,博览世籍──种下外道因。

(九)布施时,念念在三禅或四空定的快乐,重视内在的快乐,发梵天的心向──种色无色界天因。

(十)布施时,厌离有为和生死,追求无为解脱──种二乘因。

不好的动机和心态很多,以上只是简单列举重要的十种而已。前面九种布施的心态,还是离不开生死轮回,到头来还是像蚕一样作茧自缚。最后一种布施心态,可以达到小乘的涅槃境界,宛如独出樊笼的麞鹿一般。又前面九种心态仍然停留在世间的苦谛和集谛,最后一种心态是出世间的道谛和灭谛,但只求自度,而无大慈悲心。(参见《摩诃止观辅行》第三卷或《删定止观》第一卷)

<劝发菩提心文>也告诉我们:发心有邪、正、真、伪、大、小、偏、圆等八种情形,一定要仔细辨别:

(一)邪──修行时,不明究自己心性,只知向外攀缘,在俗务中打转,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希望未来果报。如果这样发心,就是邪曲了。

(二)正──不求名闻利养,又不贪物欲的快乐和将来的果报,只为了生死,为成就无上智慧。这才是纯正、确实的发心。

(三)真──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知佛道长远而不生退怯心。明白众生难度而不生厌倦。这才是真发心。

(四)伪──有罪业不忏悔,有过失不革除。心里污浊,外表清高。开始的时候很勤奋,后来就懈怠了。虽然有好心,却多半夹杂名利色彩。虽然行了善法,又常造罪业,而被污染了。这样发心就是虚伪了。

(五)大──所有众生都度尽了,我的誓愿才圆满。圆满的佛智成就了,我的誓愿才算完成。这样发心,叫做发大心。

(六)小──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只求自我解脱而不想度化别人,这样心态就狭小了。

(七)偏──如果在心性外见到有众生、佛道和誓愿,忘不了度化众生和成就佛道的功德,不能够泯除分别的情识和知见,这样发心就有偏差了。

(八)圆──如果知道众生不离自己的心性,所以发愿去度化他们解脱生死的苦海。明白心性本来具足一切智德和佛道,所以发愿去完成和实现它们。不见到有任何一件事物离开心性而独立存在。以广大如虚空一般的心量,发广大虚空的愿望,修广大虚空的善行和净行,证广大虚空的果位,而且不执著广大和虚空的名相。这样发心才算圆满。”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