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79)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 ※ ※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的上卷提到了两种布施的境界:

(一)有尽的布施——布施时不回向、没有方便善巧、志向狭小而且亲近恶友。

(二)无尽的布施——回向智慧、有善巧方便、立志成佛而且时常亲近善知识。

※ ※ ※

《优婆塞戒经》的第四卷将布施的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下等人——不信业力和因果报应,对于财物的执著很深,而且吝啬不肯施舍,恐怕布施会吃亏,财物会损失。所以看见乞求的人,就起了憎恨和愚痴的心。

中等人——虽然相信业报和因果,但是对于财物仍然有吝啬心,因他恐怕布施会把财物花光,所以只能有限和有条件地布施。通常来说,他看见乞求的人,都会产生施舍的心。

上等人——深信业报和因果,不贪爱或吝惜财物,他已经真正明白财物无常的道理,所以看见乞求的人,能够欢喜地施舍他们所需要的财物。布施以后才感到痛快;如果没有布施,反倒感到十分别扭和懊恼。他甚至会以自己的身体去交换财物,用来布施贫病或需求的人。

※ ※ ※

下等人——看见乞求的人,不屑一顾,甚至还加以恶骂或侮辱。

中等人——看见乞求的人,虽然能够施舍财物,可是心中并不会很恭敬,仍然带有轻视和卑贱的心。

上等人——对方没有开口乞求,便把他们所需要的财物赠送给他。布施时还毕恭毕敬,丝毫不怠慢。

※ ※ ※

下等人——为了现世的福报而布施。

中等人——为了来世的福报而布施。

上等人——为了慈悲和怜愍众生而布施。

※ ※ ※

下等人——为了报答别人的恩情而布施。

中等人——为了善业和果报而布施。

上等人——为了成就无上圆满的佛道而布施。

※ ※ ※

下等人——为了畏惧恶名或竞争或害怕别人胜过自己而布施。

中等人——为了提升自己跟别人相等而布施。

上等人——不选择怨仇或亲属而布施。

※ ※ ※

下等人——自己有财物,骗人说没有。

中等人——自己有许多财物,却说只有少许的财物。

上等人——别人只乞求少许的东西,却给与很多的财物。

※ ※ ※

下等人——自己没有钱财时,看见乞求的人,心里头产生厌恶和憎恨,而且还毫不客气地责备对方。

中等人——自己没有钱财时,看见乞求的人,坦白客气地说:“我现在没有,很抱歉!”

上等人——自己没有钱财时,见到乞求的人,不但自己替他担忧,甚至还去借东西来布施。

※ ※ ※

下等人——吝惜财物或者布施不如法,常被圣贤所诃责。

中等人——布施时,常被圣贤所怜愍。

上等人——布施时,常被圣贤所赞叹。(《优婆塞戒经》第四卷)

※ ※ ※

《释氏六帖》的第五卷中也提到了布施的四个等级:“为了贪求福报而施舍财物是下等的布施。为了害怕声誉不好或恐惧堕恶道而施舍财物是中等的布施,以供养心来布施财物是上等的布施。以诚敬心布施而且发愿成就圆满的佛道才是最上等的布施。”

《大丈夫论》的第二品也提到了三种不同的布施:

下等人——为了求福报而布施。

中等人——为了求解脱而布施。

上等人——本着大悲心去布施。

以上三种布施,境界虽然有高低,可是都能增加布施的乐趣和欢喜心,所以叫做“增长乐味施”。

※ ※ ※

《大丈夫论》的第八品提到了两种布施说:

愚痴的人——到了临命终时,才布施,这是不得已的啊!

聪明的人——平时就养成布施的习惯。

《大丈夫论》的第七品说:

下等人——为求人天果报而布施。

中等人——为小乘果位和解脱而布施。

上等人——为了得到无上菩提,救度一切众生而布施。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