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95)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八、以感恩和谦卑心行布施

《菩萨善戒经》的第四卷说:“菩萨见到乞求财物的人,心中一直保持谦卑心,他不会称赞自己是施主,也不会企求报恩,也不会为了争胜而布施。”

《大丈夫论》的第八品说:“如果没有感恩的心,就没有悲天悯人的胸襟。如果没有悲心,就不会布施。如果不布施,就不能度化众生出离生死的苦海。”

《大丈夫论》的第十六品也说:“一位有慈悲心的人,见到世间人遭受了种种痛苦,终不为自己修福。……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大恩人,都是我修福的良伴,如果我为了自己修行布施,单独一个人享受清福,或自己证得了果位而独自享受解脱的快乐,那岂不是成了忘恩负义的人吗?……心地慈悲、心量广大的人,绝不会自己一个人享受福报和快乐,而将众生置之不顾。假如得到一千次涅槃的快乐,而不能利益众生,不如救度一位苦难的同胞。菩萨见到众生受苦受难、无依无靠,尚且不忍独自享受解脱的快乐,更何况无上的智慧呢?”

《大丈夫论〉的第七品又说:“因为乞求的人,所以我们才能成就智慧。我应当布施这种智慧给一切众生,将所有的福德回向一切众生,以报答他们的恩情。我现在因为布施众生得到无比的喜乐,因为这种喜乐,才能成就智慧,所以我应当将智慧布施给众生。我现在因为布施乞者而得到比解脱还更有味道的快乐。现在布施所得的快乐都这么多,更何况将来成就无上智慧所得到的快乐那岂不是更加殊胜!……所以乞求的人对我们恩惠很大,如果我们只布施财宝,不足以报答他们的恩惠,应当把最高的心智布施给他们。……我 现在布施不求人天果报或小乘果位,而只希望得到无上的智慧,来救济一切众生。……菩萨悲心关怀一切众生,而且觉得无法报答佛恩,所以布施永不疲厌。一切快乐,没有能够胜过解脱的。菩萨爱众生,胜过爱解脱。因为慈爱众生,想使他们得到解脱,所以要修行各种布施。如果生、老、病、死不是一件极苦的事,菩萨就不会追求无上的智慧。因为生死轮回非常苦,所以布施才要追求无上智慧,以拔除众生的困苦。”

《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第九品记载:佛陀住在竹园精舍时,有一位弟子身上生了恶疮,肿得很大,而且还常流出脓血,气味十分难闻。因为一般人都不喜欢这种恶疮的气味,所以没人敢亲近他。他只好住在偏僻地方一个朽坏的木头房子里。当佛陀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暗中独自来到这弟子的住所,而没让任何人发现。佛陀随着那弟子的需要而为他效劳。拿水替他清净污秽的脓血。……从头顶上放出光明照耀那弟子,那弟子遇到佛的光芒,痛苦立刻消失了。当时那弟子想起身礼拜佛陀,可是病得太重,力不从心,身体站不起来。佛陀右手拿着宝瓶,灌在弟子的头顶,然后用左手摩擦那弟子身上的恶疮。说也奇怪!那弟子身上的恶疮过没多久,就痊愈了。当时那弟子非常高兴,盼望佛陀再进一步说法治疗他心中的烦恼。佛陀告诉弟子:“我是来向你报答深恩的!”那弟子听了感到很惊奇,佛陀接着就为他演说前世的因果和断除烦恼的方法。……那弟子听完了佛陀的话,当场证得圣果,具足了六种大神通。……

佛陀说:“众生都是我们的恩人。”佛的福德、智慧和人格都已经达到圆满的境界,尚且处处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别人,我们凡夫双怎么能贡高我慢,不怀着感恩的心去布施呢?

《瑜伽师地论》的第四十五卷说:“什么是菩萨施恩和报恩的方便善巧呢?菩萨起初随自己能力的多少,用财物惠施众生,满足他们的需要、救济他们的危难、或解除他们的恐惧、撮合他们的好事,或化解他们的冤仇,治疗他们的病苦,使他们得到安康和快乐。当那些受惠的众生想报恩时,菩萨就会劝导他们行善,以代替受恩。菩萨对他们说:‘您们拿世间的财物来相互酬谢和赠送,不是叫做报恩。如果您们能知道父母的恩情、孝顺和恭敬地供养父母……以至于受持佛的清净戒律,那才是大报恩。’菩萨先布施财物恩赐给众生,然后才勉励他们行善学佛。由于这种方便善巧,使众生对于善业和佛法,更加精勤修学,这叫做施恩和报恩的方便善巧。”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