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二○)

不随感觉起舞 ②

贪爱是感受生起的缘

(阿姜苏美多 著 释自霁 译)

我们一旦出生,从最幸运到最不幸的人生经验,我们都可能遭遇到;

世间不稳定、多变化。我们都一样脆弱,有着一个易于坏损、受伤害的身体。

一旦觉知到这一层面,就会了解:我们都只是同样会老、病、死的兄弟姊妹罢了。

 

请观察“我”

在这次禅修当中,请观察这个“我”──这个会哭泣、会害怕、有欲求的“我”。我们为什么害怕?我们在害怕及焦虑什么呢?痛苦有可能会出现,对不对?害怕身体被伤害、被病痛折磨、患癌症或柏金森症;或情绪被利用,受到某种伤害,如被拒绝、不被爱、被轻视……。“我不要那些,我要十足地健康……我担心自己可能得到某个可怕的病……如果我心脏病发作,搞得自己在往后的三、四十年里,变成植物人,其它的法师就必须照料我的一切,连拉屎拉尿都得靠人……。我不要这些,我无法忍受自己变成别人的困扰与负担。”“我不想成为累赘”──英国人就有这样固执的想法,不是吗?

因此,“我”是应当去观察与觉照的对象,因为它一直是我们深信的真实。对大多数的人来说,由于无明的缘故,“我”的存在是真实的。当然接下来很自然地就会想要快乐、想避开痛苦。看到美好的事物,你就想抓紧它,想得到它;不美好的事物,你就想除掉它。在欲界,那是很自然的反应,可是如果真相就是如此的话,那么你就只要想尽办法获取最好的及远离所有不好的,反正没有其它出路。每个人所能作的就只是求生存──聪明与强壮的人存活下来;愚笨与软弱的人则处于底部、深渊之中。

但是人类具有一颗能反观的心,我们能反观且深入地了解感受。我们可以观察并深入地了解:吸引人的究竟是什么?美是什么?我们不是愚痴的动物,我们能够确实看见自己想要去抓取,并拥有美好的东西;我们也能反观自己对丑恶、不如意的东西的反感;而且能够觉知不苦不乐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专注呼吸的练习

我们正常的呼吸既不是乐也不是苦,既非可爱也非不可爱,这就是你必须去注意它的原因。如果呼吸本身是可爱的话,我用不着提醒你:“观察呼吸。”你自己就会去看着它,因为它如此地吸引人。

呼吸是最重要的生理机能,不管我们注不注意它,是疯了还是正常、是老还是少、是男还是女、是穷还是富、或者任何情况,身体都有呼吸。呼吸就是这个样子,既不令人兴奋也不特别有趣;它既不令人厌恶也不令人反感。但是当我们专心地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呼吸现象时,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当专注于呼吸时,这颗心平静下来了。当能专注身体的呼吸现象时,我感到宁静。

修习安般念,在开始时,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很枯燥的──只是吸气、吐气,同样的老套。呼吸的感受是中性的,当我们修习禅观遍扫身上的感受──身体坐在蒲团上的压力,皮肤接触衣服的感觉,这些都是中性的。然后我们观察透过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所生起的感受,我们便会明白那不过是感官的领域,并非真有个“人”。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没有错,也没有什么不好,感受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它不过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而已,它们只是如其本然地呈现。

>真正的接纳与洞察感受

其实,明白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意谓着我们必须忍受它,仔细地观照,真正地接纳它,而非对它起反应。我们反观它,如实了解,我们将会真正地认识它。如果不深入观察,对“受”有观智、洞察的话,我们就只是顺着十二因缘的过程发展下去──感受之后,接着产生了贪爱。因为感受左右了爱的生起。不过,当具足洞察,我们可以真正地打破这种惯性,能够平静地观察感受。然后我们开始知道欲望如何生起──想要乐受,不要苦受和忽略中性的舍受。(摘自《香光庄严》82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