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 (十四)

止、观、慧义释

   ◎ 陈慈兰

一、 止(定)

止(定)的定义:简单的说,就是善心专住凝聚于一个目标上,得心一境性、不散乱。从止观修行的立场来说,近行定以上的定力才称为“止”。

成就了各种止都还是心生、心造、世间法的,它们与实相、真理、涅槃无关,要进一步修观、成就慧才能彻底尽除苦恼,趋向解脱。

修止禅的目标(业处)有四十种:即十遍、十不净、十随念、食厌想、一差别(又称四界差别)、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这四十种止禅总括了近行定和安止定。各种定力有其不同的功用,然而一般修定法门都是观想所成,不是“正观”。但四十业处中,有二个业处可以直接从止转观开展修习“正观”,即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和一差别(又称四界差别)。

除了近行定和安止定以外,尚有刹那定和灭尽定。简述如下:

近行定:是初禅之前分心的一境性,虽有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但不稳定。

安止定:是四禅定和四无色定。

灭尽定:因在四禅定和四无色定之上,所以又称第九次定,能入此定者唯三果、四果阿罗汉圣者,此定之心、心所皆不转起,身、口、意三行皆安息。

刹那定:观力和定力的结合是刹那定。

修止禅的功德约有:1. 能使身心柔软安乐、降伏烦恼、当下快乐;2. 作为修神通的基础;3. 死后可生天(临终前入定);4. 修灭尽定(第九次定)的基础;5. 最重要的是为修观、成就慧的基础。

二、 观(毗钵舍那)

观的定义:此观非观想佛、假想观、数息观的观,若简言之,即“正观”、观察洞悉如实的身心;也可说是“四念处”的正念;也有说是“清净道”的意思:即“一切行无常,若以观慧见,得厌离苦灭,此乃清净道”。

观的业处是:蕴、处、界的名、色法,即身心的自然现象,其目标是动态的,初步观时带有少许假名施设的观念,之后就契入目标本身,观念逐渐消失而现观纯粹的自然现象、真实法。然而,止的业处都是观念来的,其目标是固定的。

观力被形容如高倍的显微镜或核子断层扫描,能将细微的分子看得一清二楚、了了分明,但高倍显微镜或核子断层扫描只能透视色法,不能透视心法,而观力却有能力透视心法和色法。什么是观力?“对于色无常随观,对于受、想、行、识随观,对于十二缘起、苦、无我、厌离、离贪等随观……是为观力;对于无明、与无明相共的烦恼及诸蕴不动不摇不震荡,故说为观力。”因此,观的特性是:洞晰真相、成就慧(智、内明)。

三、 刹那定

观力和定力的结合功能就是刹那定。一般而言,都是先修止再修观,也就是先成就近行定或安止定后再转“毗钵舍那观”;但也有特殊利根的人直接先从修观下手,当观成就时,可得近行定以上的刹那定。

止观兼俱的刹那定,其寻、伺二禅支的功能性特别突显,然而其喜、乐二禅支就相形见拙了。先建立安止定后再转观的行者,即使已修得三禅、四禅──没有寻、伺二禅支的安止定,但还得退转、运用刹那定之寻、伺二禅支来修观慧呢。在毗钵舍那观里,“寻”:心投向目标、全面的撞击目标;“伺”:继续倾向目标。

刹那定,是修观慧和修出世间定的基础。如果安止定(四禅及四无色定)没有刹那定的资质,不能称为“正定”。用以开展智慧、以至解脱的“正定”,从正观缘起到见空性到成就行舍智,都要运用有止有观的四禅刹那定,直到出世间初果以上圣者之流时,乃进入止观平衡的四无色定和灭尽定;入涅槃前,亦得运用与四禅八定相应的层层慧观(返照智),来一一检视与其相应的三法印。 (未完待续)

── 摘自《嘉义新雨》(35)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