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 (十三)

修道次第(摘要)

七觉支(七菩提分):(一)念觉支,念念明白。令“念觉支”生起之法:一、具备正知的念;二、远离内心迷乱的人;三、亲近有正念的人;四、专注于培育正念。

(二)择法觉支,分别善恶,选择趋解脱之法,舍弃虚伪法。令“择法觉支”生起之法:一、多问法;二、清洁(身体、衣服等);三、平衡五根(信、勤、念、定、慧);四、远离恶慧(愚痴)的人;五、亲近智者;六、思惟深智所知(蕴、处、界等)的问题;七、专注之(于培育择法觉支)。

(三)精进觉支,一心于一境而努力不懈,一心修善、断恶,求解脱。令“精进觉支”生起之法:一、思惟恶道的危险;二、依精进得殊胜利益;三、思惟所行之道非懒惰可达成;四、思惟施食者得大福;五、思惟大师(佛陀)的伟大;六、思惟正法遗产的殊胜;七、作光明想,除睡眠盖;八、远离懒惰的人;九、亲近精进的人;十、观察四正勤;十一、专注于培育精进觉支。

(四)喜觉支,得正法或禅定而喜悦。令“喜觉支”生起之法:一、忆念佛;二、忆念法;三、忆念僧;四、忆念戒;五、忆念舍离;六、忆念天;七、忆念寂止(苦灭);八、远离粗恶的人;九、亲近慈爱的人;十、省思能引发信心的经典;十一、倾向培育喜觉支。

(五)轻安觉支(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令“轻安觉支”生起之法:一、食用好的食物(有营养、有益身);二、舒适的气候;三、舒适的姿势;四、加强中道;五、远离暴恶的人;六、亲近身轻安的人;七、专注于轻安觉支。

(六)定觉支,得禅定而心不散乱。令“定觉支”生起之法:一、清净事物;二、善巧于业处;三、平衡五根;四、适时策励心(鞭策);五、适时抑制(太过躁进)心;六、适时令心喜悦;七、对于正行而不插手;八、远离无定之人;九、亲近有定的人;十、思惟禅定与解脱;十一、专注于定觉支。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著而保持平衡。令“舍觉支”生起之法:一、中庸(平等)的对待有情;二、中庸的对于诸行(万事);三、远离对众生与和诸行爱著的人;四、亲近对于有情和诸行中庸的人;五专注于舍觉支。(请参考《清净道论》P.T.S.版p.119f)

独住远离:身独住,离人群,至森林、树下、山中修习;心独住,则断五盖。盖即覆盖,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五盖即:(一)贪欲盖,执著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二)瞋恚盖,于不顺己意之逆境怀忿怒。(三)惛沉、睡眠盖,使心无法积极活动。(四)掉举、恶作盖,心躁动或懊恼已作之事。(五)疑盖,于法犹豫不决。

舍弃贪欲盖的方法:一、学习修不净观;二、全心全意修不净观;三、护诸根;四、饮食知量;五、亲近善知识;六、适当的谈话。

舍弃瞋恚盖的方法:一、学习修慈心观;二、全心全意修慈心观;三、觉知每一个众生都是造业及承受业报者;四、经常反省瞋恚使自他皆受害;五、亲近善知识;六、适当的谈话。其他如修习喜悦、舍(平等心)、信心都有助益。

舍弃惛沉、睡眠盖的方法:一、注意饮食、医药中的成分;二、改变身姿;三、作光明想;四、到户外;五、亲近善知识;六、适当的谈话。其他如运动、拉耳朵、看星星、用冷水洗脸都有助益。

舍弃掉举、恶作盖的方法:一、学习佛法与戒律;二、探究佛法;三、贯通戒律;四、亲近有德长者;五、亲近善知识;六、适当的谈话。其他如修习奢摩他有助益。

舍弃疑盖的方法:一、学习佛法与戒律;二、探究佛法;三、贯通戒律;四、坚定对三宝的信心;五、亲近善知识;六、适当的谈话。

不悔:因持戒,所作所为如法、如律,心不怀忧恼。

欢悦:修习正法、禅定,顺畅而心生欢悦。

喜:心生更细、更持久的喜悦。

止(轻安):身轻安、心轻安、身心轻快、不粗重。

正定: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而心专注于一境。一般常将“止”与“定”(三摩地、奢摩他)视为同一者。一般修习禅定都取一种“业处”(工作的处所、修禅的对象),反覆练习,由遍作(预备)定而渐次入定。心清净包含近行定与安止定。有的业处有光明等禅相,如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四界分别观(观地、水、火、风的特相)。

初禅:离(五盖)生喜乐;具:寻、伺、喜、乐、一心。

第二禅:定生喜乐;具:喜、乐、一心。

第三禅:离喜妙乐;具:乐、一心。

第四禅:舍念清净;具:一心、舍。

                 ── 摘自《嘉义新雨》(35) 明法比丘 撰

                                  返回页首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