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四五)

涅槃乐

世间五欲之乐为世人所拥有、追求、耽溺、难分难舍的,但在佛法中,五欲之乐被认为是下下之乐,还有更高级之乐。佛经中提到四种乐:一、离欲乐 (出家乐),出家人脱离在家樊笼诸苦,受离欲之戒得清凉之乐。二、远离乐(闲静乐),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得初禅得离(五盖)生喜乐。三、寂静乐,指第二禅以上至灭尽定(灭受想定)。四、三菩提乐(正觉乐),永断一切烦恼。三菩提是佛陀及阿罗汉弟子所共证的。三菩提就是指无上解脱,最高级的乐、无上的乐,没有超过涅槃乐的快乐。《弥兰陀王问经》说:“涅槃是一向乐”。一向有“确实的、不断绝的、极端的”之意。

四种乐属于“现法乐住”,证得禅那者或是涅槃乐者,可一再入定或入果定(涅槃的定),享受现法乐住。《律藏》大品记载:佛陀证悟之后,佛陀只静静享受“解脱乐”四星期。

经中记载优陀夷尊者与工匠五支辩论佛陀说了三受或二受,阿难尊者听到后,往诣世尊问此法。世尊告阿难尊者说:二受、三受、五受、六受、十八受、三十六受,都是方便说的。接着世尊从五欲乐、初禅乐、第二禅乐、第三禅乐、第四禅乐,一直说到非想非非想处、灭受想定之乐,一个比一个乐,最后结语是:“世尊说(=施设)乐,实不只关于乐受;无论于何时、何处得乐,即于该时该处,如来说乐。”

经中所说的“乐”指快乐、愉悦、舒适,或是快乐的、愉悦的,不一定包括快乐的感受。以世间的快乐感受来说,第三禅是最乐的,佛经有时说:“譬如比丘入第三禅”。第四禅以上,到非想非非想处,只有舍受,灭受想定,连心识都没有,当然没有乐的觉受,世尊也是说“乐”,那是依当时当地的(无苦或苦止息)状态来说的。

在另一经,舍利弗尊者告诉诸比丘说:“诸友!涅槃是乐。诸友!涅槃是乐。”

优陀夷尊者问舍利弗尊者说:“友!舍利弗!在此处无感受,怎么说此处有乐呢?”“友!此处无所受,此处正是有乐。”舍利弗尊者接着解释有五种欲,即眼所见之色、耳所听之声等,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若缘此五欲生喜乐,称为“欲乐”。若离诸欲,得初禅,而与欲结合之想、作意现行,就是“病”。世尊已说:“病者,此是苦。”依道理可知涅槃是乐。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一直说到非想非非想处,都有苦。达灭受想定,以慧观而诸漏尽,依道理可知涅槃是乐。

本经优陀夷尊者问:“(涅槃之境)没有感受到快乐(的感受)”,是直接“以涅槃为所缘”所产生的无任何感受来问的。而舍利弗尊者的回答是以世尊说的:“病者,此是苦。”来推论“涅槃是乐”。

触证涅槃者,也有由省思涅槃的证得而出离苦,息灭苦,而得到法喜(心的欢喜),并非表示直接感受涅槃的乐。《弥兰陀王问经》说:“证得涅槃时诸行不转起(生起),喜悦、欣喜、欢喜而说:‘我得出离’”。

涅槃是存在的,但不是直接以涅槃为所缘而得的喜、乐、法喜。当心(主)触证涅槃(客)时,是无想状态。有时有相伴的禅那之喜(心里喜欢那情境)、乐(感受的乐),在初禅、第二禅的果定,有喜、乐,第三禅的果定有乐,在第四禅触证涅槃,则无任何喜、乐。在第一禅至第三禅的喜、乐心所只能在体证后,以省察智(观禅)省察到,而在体证的当下,因为是无想状态,以致于无法觉知。证得涅槃时,虽然是剎那间(“种姓心”一个心识剎那、“道心”一个心识剎那、“果心”两个心识剎那),修行观禅的力道可能一再的进入果定。即使是短暂的体证涅槃,那无为法、非因缘生法,完全与有为界不同。这个觉知一生中绝对不会忘记。出了果定之后,当时的心智,不但明白了无为法(涅槃),也明白了有为法,知道有为界的生命了无意义(因为随无明流转),不会为有生命而欢呼,也不会有“生死即涅槃”之见地;同时也反省到在世间的一切拥有如同粪土,心情寂静、寂静,甚至会持续很多天。《清净道论》说:“止息不安,甘露(涅槃)为所缘是乐,唾弃世间财(利得),是寂静最上的沙门果。”这就是为什么佛典中记载,不少闻法而见法的人后,可以马上可以舍弃在家的一切,而出家过梵行生活。(摘自《法雨》第1期 明法比丘)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