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 (二十九)
                三 宝  

              僧 宝

如法地出家或已证贤圣之位的大德僧侣都是僧宝。

凡是僧侣都值得崇敬。对僧侣犯了失敬的过失的人,会因此而折福,而在缘生缘死的轮回中得到恶报。

对僧侣恭敬亲近之人,在今世或后世中可致福报。

僧侣是要在佛法住世之时才有机缘朝拜亲近之贤圣之人,故为遇之宝。

能有缘和僧宝亲近、闻法的,也只限于具大福德之人。故此僧宝是有缘众生才能依归之贤圣,故称为僧宝。

             【僧伽赞】

       世尊座下,众多弟子;传承法裔,人间住法;

       和合为众,是名僧团;修行宣教,各有职责;

       清净法界,庄严道场;护持教法,大化十方;

       僧有二类,指有短长;果证圣道,穷通正法;

       阿律耶者,名阿罗汉;人分优劣,僧亦如此;

       如法为僧,良莠有之;立定主意,敬奉贤僧;

       择善供养,助长正业;归命教法,终身不渝;

       果能如此,大道炽昌;分明正邪,善恶自处;

       邪说盛行,正法寂灭;护法扬教,人人有责。

          【敬奉僧宝之功德诗】

       贤圣僧宝,铭记于心;念佛念法,勤习不怠;

       此之功德,心净神助;累计福财,资粮修行。

                 (录自黄克中:《原始佛教的佛说经教》)
                      < 摘自《嘉义新雨》(37) 2001.12 >

           行脚乞食记  /法味比丘 撰

 

12月10日

佛陀最后的教诲:“诸位比丘!一切因缘和合法必定会败坏的。各位应该努力不要放逸。”

梭比丘是土生土长的东港人,他的信众拂晓就特地煮热粥等餐点来佛陀教育中心供养。而午斋则应信徒邀请在丧家内接受供养,因此在东港市区内只顺路沿途进行乞食。

在走进下廓里丧家住宅前,我们在聚落外的公墓附近一棵大树下休息,一付废除的棺材板,也变成了我们安坐受用食物的长板凳。

来到村庄路口,亡者的儿子早已等候多时,遗族全数满心欢喜迎接我们的普照。我们和家眷们坐在铁皮屋檐下谈些无常的讯息。

今天我们跟棺木、死者、荫尸等有缘。海会共修处的老菩萨们,也正是梭比丘的俗家父母亲,为其双亲已埋葬二十多年而尸体不烂的问题大伤脑筋。因为这种现象,在台湾民间的传统说法是不吉利的。我以“知苦、灭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棺材的质地、土壤的性质等多方面来分析,希望他们能跳出长久以来的民间迷信色彩,自己要做得了主,考虑再一次火葬处理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离开海会共修处,我们沿着乡间道路漫步,从中了知:“无常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在黄昏时刻抵达林边的妙林寺,度过此次行脚的最后一夜。

 

12月11日

昨天晚上住持尼师向我们行脚的道友们讲述监所内一些感人的故事,她并且编成《铁窗下的天空》一书来流通化世。

我衡量自己没那份能耐,想起《菜根谭》:“修行宜绝迹于尘寰,悟道当涉足于世俗”的警语,这一个月余来的浪迹红尘,内心仿佛沾上许多尘垢,因此决定今天走到水底寮即结束此次行脚之旅,再到竹林寺禅堂内澄净心垢。

今天躺在健康步道上装作曝尸荒野的死人,因缘巧合地,晚上我们就看了一大叠有关大卡车辗过人的相片。

生命若电光,时间分秒过,我们在时间中老去!看看路旁的落叶,过往的人车,再瞧瞧身旁这些相处过的道友们,大家同甘共苦互相提携,怎能不满腔欢喜;纵然别情依依,但放眼观看世上尽是无可奈何之事,我们何妨大肚包容!弥勒菩萨如此为我们说法。< 摘自《嘉义新雨》(37) 2001.12 >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