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六十九)


证入“无我”的利益 ②

缅甸 雷迪法师著

 

过去的业如何不发生效力?

过去无数的业如何在“身见”熄灭的剎那不发生效力呢?以下举例说明:

“一串念珠,是由一条坚固的丝线穿引,将无数的念珠串连起来的,如果其中的一粒念珠拉动了,其余的念珠也会被拉动。但是,如果抽掉丝线,再去推动其中的一粒念珠,也不会影响到其它的念珠,这是因为它们之间不再有任何的牵连了。”

一位执取“身见”的众生,在过去生与劫数中,将一系列的“蕴”,给与强而有力的牵连,并转化为“我”。“在过去生与过去劫中,我已多次转生为人类、天神或梵天!”他这样思维,就是寻求这条“身见”的绳索。因此,过去生和劫中所犯的无数恶业,以及还没有报应的恶业,都因着他再次转生,尾随而至。这些过去的恶业,彷佛被捆绑的念珠,是由一条强劲的绳索连结起来。

只要众生清楚地觉知到“无我”,并且消除了“身见”,甚至能在一堂禅坐中,觉知到“色蕴”与“名蕴”的生起与消失,并见到分离的现象,而不是连结的统一体。“自我”之概念,就像绳索一样,不再现前了。诸蕴就像绳索拆除后的念珠,四处分散。他们清楚地觉知到过去所犯的恶业,不再是“个体”、“众生”、“我”、或“我的业”,他们是在剎那间生起又消失。这是为什么,当“身见”消失了,过去的恶业也就会完全地消失的缘故。

以上我们只观察恶业的消失。但是仅仅经由“身见”的消除,过去的恶业不会消失,只有达到阿罗汉道,爱欲彻底根绝了,恶业才会完全消除。

◎ “身见”的罪恶

“身见”之恶是极端深刻,影响深远。

一位犯了弒母业行的人,必定被所谓沦入无间地狱的境界相所震慑,因而将弒母的业行,转化为“自我”,并且深受诸如:“我犯了错误!我真的错了!”等想法的巨大苦恼。如果这众生完全体证“无我”,并且能够丢弃诸如“我真的错了!”的想法,那么,弒母业行就不再发生作用。不过,众生不易断除这种想法。

虽然,业无意伴随众生,也无意产生业果,却是由于众生执取诸如“这是我所犯的业,这是我的业。”因而受到强化。因为这种强有力的执取行为,业才产生果报。世俗人就是以这种种方式受到迷惑,因而执取“身见”。

恶业,也是这样。因为“身见”强有力的执取行为,恶业经由轮回,伴随众生,他们可以因此而再生,并产生业报。

众生发现当他们受到业果压迫,并承受巨大艰苦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弃绝恶业。这些众生视恶业为“我所做的恶业”,因而执取他们,既使他们可能在地狱中,经历了由业所产生的苦果。因为众生没有弃绝这种恶业,这些业不但没有助益,反而产生果报。这些业持续产生果报,这些众生因而不能从地狱中解脱出来。这就是“身见”之所以罪恶深重的所在。

同样地,众生极端地畏惧疾病、年老与死亡。不过,由于他们承受这种畏惧,反而执取过去意外事件中的疾病、年老与死亡,而这样思维:“在过去,我已多次经历了疾病、年老与死亡。”因此,他们发现无力弃绝这种可怕的现象。因为他们无力弃绝疾病、年老、死亡的现象,反而伴随他们,反抗他们自己的意志,因而持续产生压力。疾病、年老与死亡的现象,势必出现。这就是“身见”之所以罪恶深重的所在。

今生也是这样。当外在与内在的过患一起现前的时候,众生被疾病巨大地压迫,他们反而发展出一种对疾病的执取,而这样思维:“我感到痛苦,我受到伤害,我被灼伤所压迫。”因而执取他们。这种执取的行为是一种束缚的行为,阻碍了他们从疾病脱离出来的契机。这是因为“身见”束缚的行为是如此猛烈,以至于在漫长、无尽的轮回中发现,这些疾病是不可分的伴侣,而延续至今生。因此,“身见”对于这些疾病,产生一种系着,且在今生仍巨大地压迫众生。

虽然这些巨大的过患与痛苦,并无意伴随这些众生,也无意如此维持下去,可是,因为“身见”的牵引,反而一世一世持续地伴随众生。

来生也是这样。这样思维:“我们将经验疾病,我们将面临老年,我们将面临死亡。”这些“身见”的行为,系从此刻执取未来疾病、老年、死亡的可能性,并将他们连系到众生。因此,这种束缚行为并没有被摧毁,反而是在未来,会很确定地面对这些可能性。这就是“身见”之所以罪恶深重的所在。

以上略述“身见”是如何罪恶深重。

◎ 表面的执着与深度的执着

“爱欲”与“慢”的执着,并不是“见”的执着。“爱欲”是以“这是我的财产”的形式,执取三界之内的一切现象。“慢”则是以“这是我”的形式,执取一切现象。在众生执取“身见”的例子中,“爱欲”与“慢”追随“身见”所给予的道路。

在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圣人的例子中,他们已经断除了“身见”,而“爱欲”与“慢”则追随“想颠倒”与“心颠倒”。由“想颠倒”与“心颠倒”所产生的执取是表面的,由“身见”所产生的执取则是深度的。

以上,我们以描述恶业如何整个与“身见”的消失而止熄,来结束本文。 (完)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