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智慧·慈悲·忠勇·圆融
──浅谈赵朴初居士的人格魅力 ①

转眼之间,赵朴初居士往生就是十年了。其光辉灿烂的一生,心怀天下,情系苍生,上下求索,奋斗不息,涉猎众多领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世界和平做出了丰功伟绩。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党的亲密朋友,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伟大的和平使者,同时,他还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诗人、作家、书法家、大慈善家。这些都已成为定论,无须赘言。

赵朴初所留下的永垂青史的功德以及在世人中享有的崇高威望,与他个人非凡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以笔者愚见,这种人格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智慧、慈悲、忠勇、圆融”等几个方面。赵朴初,堪称“智慧、慈悲、忠勇、圆融”的人生典范。

智 慧

赵朴初的智慧,体现在他高超的文艺才华上。他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一个“四代翰林”之家,父母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从小就表现出敏捷的才思,七、八岁时,一天在家中的书房找书看,把书翻得很乱,母亲正好走进来,嗔怪地说了一句:“七零八落”。赵朴初脱口对出一句:“九死一生”。父亲的影响,塾师的教育,家乡文风的熏陶,使赵朴初很小就步入音律的乐土,打下了极深的国学根基。他十四岁到上海求学,成长于大上海先进文化的沃土,使他的学问和道德日趋成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到三十岁的他,就在上海佛教会、中国佛教会从事秘书工作,写得一笔好字和好文章。建国后,他满怀着对新中国、新时代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喜好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诗、词、曲、赋、联的形式,但他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大胆予以改革和创新,赋予它们新内容、新情感。才华横溢的赵朴初口吐珠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深受读者的喜爱。《某公三哭》得到毛主席赞赏,也使赵朴初名传天下。熟悉赵朴初的人都知道,他写东西极快,有时坐在餐桌边,找张餐巾纸就写了起来。尽管他一生事务缠身,日理万机,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文学和书法作品,结集《滴水集》、《片石集》、《赵朴初韵文集》等,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闪光的瑰宝。

赵朴初的智慧,体现在他巧妙的处世交际上。他为人谦虚,和蔼,笑脸常开,处处与人为善。他也有批评人的时候,但他很少直接批评,而是以非常婉转的方法,给人留有余地。他用他的诗、他的字、他的知识、他自身的示范等作为工具,搭起与人交往的桥梁。还是举几个例子吧:他批评一些知识不多而权力很大的现象时,就讲这么一个故事,江苏有个浒墅关,本该读“hu墅关”,可是皇帝念白字,读成“xu墅关”,结果后人都读成了“xu墅关”,听者心领神会;他到福建检查宗教政策落实情况,看到寺庙仍被文物部门占据,嘴上没说什么,而是写了几首诗,给当地领导,理与情溢满纸上,使领导非常感动,而又深受教育,主动去解决问题;他的秘书宗家顺记得,有一次与同事闹矛盾,工作上有情绪,他给宗家顺题了一副字,使宗家顺立即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他经常抄录爱因斯坦的《每天的提醒》、陶行知的《每日四问》等,送给朋友、晚辈,作为他们的座右铭,教育他们如何去处世和为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与赵朴初交往过的人,都有深刻的体会。

赵朴初的智慧,体现在他非常富有创意的工作方法上。他一生做了许多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大事,充分展示了他作为领导者的雄才大略。抗战期间,他在上海主持难民救济工作,面对日寇的重重封锁,他想出“让难民去后方垦荒”的借口,把许多难民从日寇的眼皮底下送到抗战前线。上海解放前的白色恐怖里,他利用孤儿教养院和少年村作掩护,一方面使数千难童得以安身立命,又掩护了许多革命同志,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叶挺、闻一多等人惨遭不幸,国民党不准悼念,赵朴初想到以在寺庙作佛事的形式,开展悼念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斗志。建国后,他更是时时“想好题目、作大文章”,1953年,他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主动托人给日本佛教界送去一尊佛像,得到日本佛教界的积极响应,揭开了建国后中日交往的序幕。1963年,他利用鉴真逝世1200周年,发动中日佛教界、文化界共同开展纪念活动,使中日民间交往达到一个高潮。晚年他提出建立中日韩佛教“黄金纽带”的构想,得到三国政府和佛教界的支持,使这一构想成为现实。(摘自《报恩》2009年第4期 余世磊)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智慧·慈悲·忠勇·圆融
1 2 3 4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