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佛学禅定 > 定学开导

 定学开导(1-8)(总第08)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6.8.17

禅定时的专注一境,
是心智训练准确度的唯一方法

提要:
 ·毕生唸佛,抄经,只因没有修禅的定力,临终障起尚思吕洞宾
 ·
念佛要达到心一境性,才能起以一念止万念的作用,并非靠唸得响,
  也非从音声求
 ·
法门要依法而修,得不到定力,就出不了种种功德
 ·
在修观上训练专注一境,能同时起到止的作用
 ·
禅定时的专注一境,是心智训练准确度的唯一方法
 ·
在观境上纠正错误,以及根据安排起的变化,这都是观的作用

毕生唸佛,抄经,只因没有修禅的定力,
临终障起尚思吕洞宾

从前有个老太太,一辈子念佛,书法好,还抄过很长的《华严经》。死之前腿疼得厉害,叫我给她去按摩,大家都鼓励她念佛往生西方。有一天,老太太兴致很好,叫人买了两只面粉做的猴子,插在床头上。据说她临终时候说:我不要去极乐世界,我要到吕洞宾那里去。因为她羡慕八仙过海的美妙。没有平时的功夫,临终一刹那你把握得住吗?你如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乱,这倒顶事。可是你去统计统计,念了几十年佛的人,有几个能一心不乱啊?要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所以不容易的。众生无始以来的妄念,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止得住,你不好好修,能有把握吗?

念佛要达到心一境性,才能起以一念止
万念的作用,并非靠唸得响,也非从音声求

念佛有它殊胜的地方。念佛是以一句佛号为境,起一念止万念的作用,这是修止。你真正做到了这个要求,还要起身心变化,要身轻心安。往生有往生的要求,执持名号,只能一个念头,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第二个念头一出来,就不叫一心不乱。年轻时候我听老法师讲《佛说阿弥陀经》,老法师经常讲: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心里在转佛的名号,可是没有转佛的名号的相,没有转佛的名号的念,只有明明朗朗的觉,而没有任何的念头,这才是真的功夫,并非靠音声求。现在人说的就不一样了:要唸得响,临终还要有助唸。而且平时唸佛要求也不高,尽讲闲话、起烦恼,这样唸佛白念了。

法门要依法而修,得不到定力,
就出不了种种功德

《佛说阿弥陀经》叫你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叫你修观。止、观都要修,才能入止观双运的正定。如今难得有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听说从前上海有个老居士讲过,可他只会讲,他自己也不懂得怎么修。还要一本经《佛说无量寿佛经》,里面有两句话,告诉我们,犯五无间罪、谤法,这两种人去不了。五无间罪还可以忏悔,谤法的罪重得不得了,很难忏悔清净。这就是告诉你,有的人去不了的,可是现在人这两句话不提了。反而有人说:“万人念万人去。”“只要唸就能去。”所以无论什么法门,要成就都要依法去修。离经一字就是魔说。无论你修什么法门,不修禅定,就得不到定力,也就出生不了种种功德。

在修观上训练专注一境,能同时起到止的作用

咱们修的观里有悬日观,观西方红日,这就是十六观境的第一观。也有观东方初升的太阳,也有观当空的日轮,也有观月轮。如果你把某个观境观的时间拉长一点,心专注在这个观境上,一动不动,这段时间就是修止。这样训练出来,力量会很大。

禅定时的专注一境,
是心智训练准确度的唯一方法

老鹰通过训练,它飞过来要抓什么都不会错。鹰师怎么训练的?点一支香,训练它专门看这支香,这就是训练它专注一境。古时候射箭的人在一百步以外射箭,能够从杨柳的叶子上穿过,百发百中,也是通过训练专注一境。先吊一只蟑螂,他躺在地上,眼睛就盯住这个蟑螂,看到后来,这个蟑螂在他眼里会大起来。慢慢再换一只苍蝇,再换一只蚊子,训练到后来,再小的目标他也射得准。禅定的功夫也是靠在所观的境上专注一境训练出来的。

在观境上纠正错误,以及根据安排起的变化,这都是观的作用

假如你心观月亮,由于心力有限,月光成了黄色,圆形成了扁形,或者月亮成了太阳,你感觉到不对,就把它纠正过来,仍然要观成一个圆满的明月。如果发生错误,你还得照观境的安排纠正错误。这种纠正错误,以及从这个观修到那个观,观境的变化,都是观的作用。明天再继续讲下去。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