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修观,就会对心起一定作用,
虚空无边无际,心就不会再坐井观天了
提要:
·用心修观,就会对心起一定作用,虚空无边无际,心就不会再坐井观天了
·学修虚空观能获甚深空义,得般若智慧
·理论要广学,理论不懂,遇境不知是非,也无法到达彼岸
·不知色之空义,依文解义,难免想不通
·先承认有,后否定有,到了彼岸才明白,因为把生老病死都扫光了,所以
没有生老病死
用心修观,就会对心起一定作用,
虚空无边无际,心就不会再坐井观天了
修虚空观是修心量放大,因为你是用心去观的,无形中就会对心起一种作用,你心观大,心量就大;心观小,心量就小。比如说,心没有缘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上,只是集中在自己了生死上,心量小就叫小乘。菩萨法心缘在一切众生上,虚空无边,众生无边,满胸怀装着的是全众生,心量这么大,所以叫大乘。修虚空观的目的就是放大心量,你的心去观虚空,虚空无边无际,你越观越广,你的心量就大了,再也不会坐井观天了。
学修虚空观能获甚深空义,得般若智慧
修虚空观能“获甚深空义,得般若智慧”,般若分深般若、广般若,你要了解般若智慧首先要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其法义,所以广般若就是用语言文字广大地阐明深般若,目的就是要你从广般若的理解,进而亲证深般若。深般若就是甚深空性,等你证到空性了,这个境界你也说不出来。所以深般若不是言说而得,深般若必须亲证。
很难说的问题,如果一定要你要把它说清楚,那你不得不广说,比如说茶是什么滋味?说不出来的,你只有尝了一口才知道。如果一定要说,你说得简单了,茶就是茶味,等于没说。你不得不广说:茶不是甜的、不是苦的、不是酸的、不是咸的、不是辣的,什么都不是。你即使这么说了,别人还没有体会,等他尝到了,才有体会。
理论要广学,理论不懂,
遇境不知是非,也无法到达彼岸
修禅定就是为了亲证,修禅定以前必须听理论,要广学,如果不广学,你理论上不懂,遇到境界就不知道这个境界是对还是错。所以你们今天来学禅定,听课要有耐心。八十年代我在各个大城市讲“禅定与心理导引”,那个时候学气功的人很多,他们就没耐心听课,“这个老师讲了半天,这些佛法道理跟我们有啥关系?你有什么功法就拿出来,我学了就好走路。”如果你把禅定当气功,自己乱搞,搞到后来,你不是到彼岸,而是到了精神病院。所以能海上师说过: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
不知色之空义,依文解义,难免想不通
“不知色之空义”,一般人连什么是色也不知道。你跟他说不要贪色,他认为就是不要贪女人。其实色的范围很广,凡是物质都是色,因为物质都有颜色。很多年前,我在苏州开讲座,办公室有人跟我谈谈,“老师,我现在也在看《心经》,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怎么《心经》上说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知识分子自己以为有文化看得懂,其实全搞错了。
先承认有,后否定有,到了彼岸才明白,
因为把生老病死都扫光了,所以没有生老病死
《大般若经》六百卷,我从前什么事也不干,念了三个月才念完。这么广,摄持不起来,缩得精要一点,就缩成《金刚经》,再缩就缩成《心经》。道理一样,都是首先承认有,然后否定有,最后把你对有的观念都扫掉。从前老法师说,一本《金刚经》讲一句扫一句,《金刚经》唸完,全部扫光。《心经》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要扫掉。
你《心经》也嫌长,有没有再简单的?有啊,最后几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啥意思?不好懂。因为实在缩得太紧密了,文字没有办法表明,其实它的含义就是《心经》的法义,“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意思就是“去,去,去,”全部去光,(众笑)最后就是彼岸。没有生老病死,因为生老病死都去掉了。当然,这个咒子还有几方面的解说,今天没时间给你们详细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