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选
(89)
庄春江编著
087 锐利的阿支罗迦叶
──朝闻道,朝入涅槃
有一天早上,佛陀正走在往王舍城的路上,打算进城乞食,而阿支罗迦叶正好要办点事,从王舍城里走出来。
阿支罗迦叶远远地看到佛陀迎面走来,赶紧拦住佛陀,请求佛陀说:
“瞿昙!我有点问题想请教你,可以耽搁你一些时间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我正要进城乞食,回来再为你解答好了。”
“瞿昙!只耽搁你一点时间,好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回来再说吧。”
“瞿昙!为何不现在答应我?你这样不就是拒绝我吗?就只问一个小问题而已,请为我解说吧!”
“好吧,迦叶!你就问吧。”
“瞿昙!我们的苦,是自作的吗?”
“迦叶!不是这样的,你这样问,我无从谈起。”
“那苦是他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这也无从谈起。”
“是自他共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还是无从谈起。”
“那是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吗?”
“迦叶!更不是这样的。”
“瞿昙!我问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你都不作‘是’或‘不是’的正面回答,而说无从谈起,那到底还有苦吗?”
“迦叶!苦确实是有的。”
“瞿昙!那你是不知苦、不见苦,所以无法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喽?”
“迦叶!我不是不知苦、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见苦。”
“瞿昙!那请为我解说苦,让我也能知苦、见苦。”
“迦叶!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同一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恒常不变,这不符合无常的事实,是错误的‘常见’。
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相异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他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可以没有关联,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是错误的‘断见’。
如果前面说的自作、他作能成立,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他共作的’。然而,自作、他作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不说苦是自、他共作的。
如果因为不是自、他共作,而说苦是无因而生的,我也不会这么说。
离开这种种极端的错误想法,从合于事实的角度来说,那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详细来说,即是:由于无明而有行,由于行而有识,由于识而有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由于触而有受,由于受而有爱,由于爱而有取,由于取而有有,由于有而有生,由于生而有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
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当无明灭尽无余,行就灭了;行灭了,识就随着灭了;识灭了,名色就随着灭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随着灭了;六入处灭了,触就随着灭了;触灭了,受就随着灭了;受灭了,爱就随着灭了,爱灭了,取就随着灭了;取灭了,有就随着灭了;有灭了,生就随着灭了,生灭了,所有的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就随着灭了。”
阿支罗迦叶听了这样的解说后,深受震撼,打破了过去错误的思惟,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惧,合掌对佛陀说:
“世尊!现在,我已经了解了。从现在起,我归依佛、法、僧伽,愿意终身为佛弟子,请为我见证。”
说完之后,阿支罗迦叶就拜别佛陀,去做他的工作了。但离开佛陀不久,阿支罗迦叶遭到一头保护小牛的母牛攻击,受伤而死了。死的时候,面貌安详平和。
世尊则继续他的王舍城乞食,不知道阿支罗迦叶在离开他不久后就死了。
其他比丘听说阿支罗迦叶遭到牛只攻击而死,就在用餐完毕后,来向佛陀报告,并好奇地请问佛陀,阿支罗迦叶得了什么成就,往生到哪里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死时无所执着,已经入涅槃解脱了。这样,佛陀为阿支罗迦叶授证得解脱的“第一记”。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三○二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
二、阿支罗迦叶的“朝闻法,朝入涅槃”,让我们联想到《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这么说,表示了听闻真理的可贵,以及对真理的向往,而阿支罗迦叶的闻法、证法、入灭,却是实际上的体验者。此外,从闻法到证入涅槃,时间可以这么短,阿支罗迦叶也印证了佛法修学的“非时得证”。
三、《杂阿含第三○○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受),则堕断见”,与本则故事的教说内涵是相同的。以为生命中有常住不变的主体,在前后世中贯穿着,这是常见;不见生命无明与贪爱的流转因缘,以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断见,两者都不是缘起的事实,都是错误的一边。这常见与断见,正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四、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都与缘起的事实不合。而后两者其实只是自作、他作的延伸,只要自作、他作是错的,自他共作、无因作就不必再论了。什么是自作、他作呢?例如:有说过去我所做的恶业,都要受报完毕才能解脱,这即是自作自受错误说法的一类。有说父亲所做的恶业,会由儿子来受报,这则是他(父亲)作他(儿子)受错误说法的一类。
五、佛陀对阿支罗迦叶问题的回答,《杂阿含第三○二经》作“此是无记”,《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作“并不然”,两者稍有差异。“无记”,表示问题本身的背景基础是错误的,问题不能成立,所以也“无从论起”。“并不然”的含意,是对所提问的问题不以为然,但也可以解读为是对问题内容的直接否定。
六、佛陀对阿支罗迦叶的教导,主要是“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缘起法的定义,“缘无明行,……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纯大苦聚灭”,是缘起法的内容,这是佛陀证入解脱的关键,也是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证入解脱的关键。缘起法,可以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是佛法的特质。
七、《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中,并没有阿支罗迦叶被牛攻击受伤致死的情节,而说他随佛陀出家,后来证得解脱,成为阿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