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选
(93)
庄春江编著
091 萦发目揵连的参访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兰陀竹园精舍。
一天,竹园精舍来了一位名叫“目揵连”的外道,因为他习惯将头发盘成一个大髻,所以大家都称他为“萦发目揵连”。
萦发目揵连向佛陀问讯后,佛陀问他从哪里来,他回答说:
“瞿昙!我到处参访,刚从许多类沙门、婆罗门、出家游历修行人集会说法的树林中来。”
“目揵连!你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有益的吗?”
“瞿昙!我从他们互相冲突的言论辩难中,学到了很多。”
“目揵连!长久以来,各种不同类的沙门、婆罗门、出家游历修行人,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彼此竞相论辩,企图论破别人,求得胜利。”
“瞿昙!你都为弟子们说些什么法,使他们有能力再去教导别人,而不致于污辱了如来,也不会受到其他人的问难与责骂呢?”
“目揵连!我教导他们‘明、解脱’,这样他们再去教导别人,就不会污辱了如来,也不会受到其它人的问难与责骂。”
“瞿昙!你的弟子们,是以怎样的方法修行,来成就明、解脱的?”
“目揵连!有七觉支,修习、多修习,能成就明、解脱。”
“瞿昙!那又有什么修行方法,可以成就七觉支?”
“目揵连!有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能成就七觉支。”
“瞿昙!又有什么修行方法,可以成就四念处?”
“目揵连!有三妙行,修习、多修习,能成就四念处。”
“瞿昙!又有什么修行方法,可以成就三妙行?”
“目揵连!有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能成就三妙行。”
“瞿昙!又有什么修行方法,可以成就六触入处律仪?”
“目揵连!当眼睛看到合意、可爱、能引起欲乐、使人着迷的东西时,能不生欢喜、不赞叹、不着迷、不流连;看到不合意、不可爱、能引起苦受的东西时,能不畏惧、不讨厌、不嫌弃、不生气。看到好的,不起执着;看到不好的,也不起执着,内心不为所动。耳听、鼻闻、舌尝、身触、意识也一样,这就是从六触入处做到合于律仪,依此修习、多修习,就能成就三妙行。
怎样是修习三妙行,能成就四念处呢?
多闻正法的圣弟子,在闲静处、林中、树下这样思惟:身、口、意的恶行,必得恶报,我如果以身、口、意做了恶行,日后一定会后悔,别人也会讥嫌,大师也会责备,如此一来,恶名昭彰,死后也会堕入地狱之中。能这样思惟,时时自我警惕,以去除身、口、意三恶行,修三妙行。
怎样是修习四念处,能成就七觉支呢?
目揵连!以身体为觉察对象;以感受、心念、心念对象的法为觉察对象,集中心念而念念分明,以此为方法修学念觉支。念觉支修学熟练后,修学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学熟练后,修学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学熟练后,生欢喜心,修学喜觉支;喜觉支修学熟练后,身心止息,修学猗觉支;猗觉支修学熟练后,得三摩地,修学定觉支;定觉支修学熟练后,心能专注于一境,而得息灭一切贪爱忧虑的舍,继续修学舍觉支,直到舍觉支修学成就。
怎样是修习七觉支,能成就明、解脱呢?
目揵连!依远离、依离欲、依灭而向于舍而修学念觉支,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支,而证得明、解脱。
像这样,目揵连!一法跟着一法地修学,就能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了。”
佛陀说到这里,萦发目揵连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这时的萦发目揵连,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需要靠别人而能解决自己的疑惑;于正法中不再畏惧,就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地行礼,请求佛陀允许他出家。
佛陀同意了。
萦发目揵连出家后不久,即证入解脱,成为阿罗汉。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二八一经》。
二、这是佛陀教导萦发目揵连,证得解脱的修学纲领,也是佛法修学的一个完整次第,四念处是其中的一环,所以不适合说四念处是佛法修学的“唯一之道”。
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即六内入处),在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即六外入处),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根、境、识三事和合而生起认识了别的识触,即为六触。所以,六触入处就是指“根、境、识的和合”,六触入处律仪,也可以略而理解为“六根律仪”。律仪,依故事中佛陀所说,就是对合意的(好的)与不合意的(不好的),都同样不起执着,心中不为所动,而不是狭义地指戒律与僧团制度。
四、什么是明?《相应部第五六相应第一八经》说:“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中阿含第一二嗀破经说》:“无明已尽,明已生”。无明的去除,就是明,就是解脱者了,所以,明即解脱,两词合用,即作“明、解脱”。
五、“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经典中常与七觉支的修学一同出现,这是南、北传《阿含经》所共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