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遇二知音
若人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
若人近邪友,譬如一枝柳:以柳贯鱼鳌,因臭而得臭。
上面的格言,我已想不起来是从什么书中看到的了,里面的含义虽然跟“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意思差不多,但我总觉得前者比后者更明晰易解。因此,我把它写出来,一则作为我“遇二知音”的导言;再则希望交友不慎的青年同道们,读了之后,能够有所警惕,今后不至为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
我在《古林鸡鸣》一小文中,曾经说过因为去古林寺听《金刚经》的因缘,认识了一位道友。这位道友就是我住南京期间遇到的二位知音之一,他法名叫仁宏,是一个天资聪慧、心地忠厚的僧青年,我们相识虽然尚不到一年,他就生“羊毛疹”死去了,但他的笑貌音容,和他那略带点儿忧伤而又坚强的性格,直到现在我只要闭起眼睛一想,这一切的一切,仍宛然浮现在我的脑际!
仁宏,即是我在《谈赶经忏》中所说的仁义和仁善的师弟,他也是江苏泗阳人,一九四六年春期在古林寺受戒,受戒后他的师兄仁义法师,曾再三地叫他去土街口观音庵同住,而他却拒绝了师兄的盛情,怡然自得地住在古林寺吃老米饭喝咸菜汤。
一天在闲聊中我问他:“你师兄希望你同他住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你为什么不去?”
他说:“观音庵是个经忏位子,尽管我师兄不赞成经忏那一套,但他那儿的生活,却全靠着赶经忏维持。你是知道的,我是个不会经忏又不愿赶经忏的人,住在他那儿不但与他无益,反而害了自己,因此,我不愿去观音庵住。”
顿了一下,接着他又说:“并且,我自己还有一个想法:一个初出外参学的人,应该有自立的精神和创造的勇气,去开辟自己的前途,绝不应该靠着人事关系,而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我听了他的这么几句话,使我敬佩不已,同时也使我惭愧得无地自容,因为我那时正在“靠着人事关系,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啊!不过,当时我仍以反驳的口吻问他:“你既然不高兴靠着人事,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那么,为什么不马上离开古林寺,找一个比较好的丛林去参学?难道你目前担任着侍者一类的角色,来消磨时光,就是你自己情愿的吗?”
大概他觉察到我说话的口气,有点儿向他“报复”的意味了吧,他向我笑笑,就把话题岔到别的事上去了,以后见面,他常重复着:“我恐怕今生再没有福报住进比古林寺更好的丛林了!”不幸,没有多久这句话便成了他的谶语,因为他在一九四六年年底,突然生“羊毛疹”死去,死时才仅仅二十一岁!
仁宏道友之死,曾使许许多多知道他的人,弹着惋惜之泪!尤其是他的师兄仁义法师,给他装缸的那天,疯了似地大哭大叫着说:“仁宏!仁宏!你的心为什么这样子狠?你就这样子溘然死去,能对得起你的父母吗?能对得起我们的师父吗?能对得起冒着生命危险带你逃到江南的我吗?能对得起……”说着说着他即泣不成声了!他这么一说一哭,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更感染了我,因之,我不自主地也哭了起来!
仁义和我这种太重“感情”的举动,后来被我的另一知音——鹤轩老和尚知道了,他颇不以为然地对我说:“仁宏死得已经够可怜了!被你们这么一哭一闹更加可怜!你懂不懂?人刚死后虽然不会说话了,但在八个小时之内,其第八识(前此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则仍滞留在躯壳之中,做着最后的挣扎。在这时候最好是替他念佛,不要动他,也不要哭他,因为一动一哭,他的‘识’就被‘情’牵了,识被情一牵,生前有点修持功夫也用不上啦,你看可怜不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