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30)
       

 

隆 莲


 

 

 

 

 

裘山山

 

 
 

“天才高俊”

正是在那些年里,隆莲在学佛上有了很大的收获。

由于战乱,很多法师从北方来到四川,也有不少藏传佛教的法师,经过成都去外地或回西藏,因此佛学社经常能请到一些很著名的法师来讲经。如法尊法师、喜饶嘉措大师以及著名佛学家王恩洋居士。

隆莲觉得很过瘾,她一次也不愿拉下,每会必到。如饥似渴地在佛学的深海里遨游,深沾法乳之恩。

奶奶回忆说,当时有些外地的法师来成都讲,由于口音上的问题,或者所讲授的经文比较生僻玄奥,大家觉得听起来就比较吃力。但隆莲却从没有被难住过。她总是一听就明白,好象她掌握着一把万能钥匙,打得开所有通向佛门的锁。她总是一边听,一边快速地记录,有时还画上图表。

奶奶赞叹说:她和我们就是不一样呢!我们一起学藏文,我才学会几个音节,她就能翻译经书了。

1937年7月,现代著名佛学家欧阳竟无的高足王恩洋居士来到了成都,在少城佛学社讲授法相宗经典——《摄大乘论疏》。

王恩洋,四川南充人。1897年生,1964年去世。早年曾旁听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随梁漱溟先生研习印度哲学。1922年入支那内学院随欧阳竟无先生专攻佛学,曾任该院教授。

隆莲早已听说他的大名,知道他是位深通佛法的佛门大德。对这样一个学习佛法的机会,自是不会放过。虽然那时她已在省府上班,但在王先生讲经的4年时间里,她一直坚持每讲必到,自始至终前往学习,并认真作下几本厚厚的笔记。

王恩洋先生虽是四川人,不像许多外地法师讲经时存在着口音上的问题,但因为所讲的教理比较深奥,仍有不少人反映听不懂。由于不懂,就很难将所讲的内容记录下来。

隆莲却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她不仅认真地将每一课所讲的内容记下来,还将王先生的其他书也找来读了,将其中的疑问一一记下,向王先生请教。每天的笔记也拿去请王先生过目,经审阅后仔细整理出来。

四年后,隆莲根据这些笔记,写成了一部10余万字的《〈摄大乘论疏〉略述》,在父亲的帮助下印成了书,散发给学佛的人。可以说这是她此生的第一部佛学著作。

当隆莲将书稿拿去请王恩洋居士作序时,王恩洋先生真是吃惊不小,他还以为是哪位佛门大法师所作。当他得知作者不过是一位年仅31岁的年轻女居士时,先是倍感惊愕,继而大加赞许。他亲自为这本书作了序,称其“以显了之笔,述精深之义。入能达圣言,出能喻初学。”

王先生在序言中感叹说,他见过的人也不算少了,要么就是聪明但不好学、不勤奋,要么就是因为愚钝才刻苦努力。像隆莲这样又聪明又勤奋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必将会有远大的前程。她这样的人能入佛门,实在是佛门的幸事。

许多年后,王恩洋先生在他的自传《五十自述》中,还提到这件往事,再一次对隆莲大加称赞。称她是“天才高俊,而持志清贞,厌薄尘染。”

其实对隆莲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够完成《〈摄大乘论疏〉略述》,是她多年勤学苦读的结果。1944年初,王恩洋还特意邀请隆莲为他校对其新著的《新人生哲学》和《〈金刚论〉释论》,对她非常信赖。

短暂的行医生涯

由于轰炸太厉害,陈云门老先生再也不愿呆在成都了。1940年夏,他决定回到老家去。临走前,隆莲和纪翰云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老师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一起出资与老师及家人合影留念。这张珍贵的合影居然在经历了半个世纪后幸存了下来,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唯一一张隆莲出家前的照片。照片上的隆莲一头直短发,戴着眼镜,身着旗袍,既端庄秀丽,又朴素无华。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