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45)
       

 

隆 莲


 

 

 

 

 

裘山山

 

 
 

这书出之后,有关方面大概记起了当初曾参加写作的隆莲,寄了200元钱给她。隆莲拿到钱后,想起种种往事,不由地百感交集。她马上将这200元钱,转赠给了残疾人基金会,同时赋诗一首:

薄参藏典贡微劳,

宠荷人民皕贝褒。

移馈杏林培寸壤,

扶伤犹愿献刍荛。

文史馆馆员

解放初期,国家为保护人才,决定将那些老弱贫困的学者先生们,都集中到文史馆去,给予较优厚的生活条件,以使他们能继续发挥特长,为民服务。于是在一九五三年春,隆莲也和一些宗教界著名人士一起,被政府特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

隆莲从此有了一个拿薪水的单位,生活有了保障。直到今天,她仍是这个单位的人。对隆莲来说,做一名文史馆的研究员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她本来就是个既通文又懂史的学者。但作为出家人,她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共产党对宗教人士的关怀。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哪里有过出家人有固定收入的呢?

当时给她定的工资是90元,在五十年代,可就是高工资了。隆莲本就是个对钱财不在意的人,她长期吃素,一个月的伙食费只需几块钱。她就将母亲接到了身边,同时也将定静师的生活负担起来。很长一个时期,她们三个人都住在一起。

隆莲到文史馆后,除了参加馆里统一组织的政治学习外,其主要的工作,是研究古诗词。这恰是她的特长。经年积累的学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馆长刘孟伉是个既有学问又有传奇色彩的人,在他的领导下,隆莲专事杜诗的研究。

隆莲对杜甫的诗一直就比较喜爱。那个时期的潜心研究,更使她加深了对杜诗的理解和认识。隆莲觉得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他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是与佛家思想一致的。正是这一点,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她。她写下了数十篇杜诗白话解。可惜的是这些资料尽在文革中遗失了。

初次进京

虽然在文史馆不愁吃穿生活安稳,且每日能静心地做学问,研究自己喜爱的古诗。但作为一个热爱佛学的出家人来说,最渴望的,还是对佛学的研究。

可是那时候,成都几个比较著名的大法师,都相继离开了。

先是能海老上师去了北京。一解放能海法师就去了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之后被选为代表。一九五二年,他与一些佛教界大法师一起,在北京的通教寺召开了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一九五三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了。能海法师当选为副会长,留在了北京。

其他的,如喜饶嘉措大师、法尊法师,也都去了北京,在中国佛教协会任副会长。这使得隆莲也很向往北京。

特别是当她听说能海老上师去北京后,仍经常去各地讲经,还率弟子上五台山开荒,在清凉桥重建律宗道场,内心很是钦佩和羡慕,她很想再次聆听能海老上师讲经说法。在隆莲看来,自己跟能海老上师学得还很不够,还差得很远。她知道密宗不似净土宗,简单易行。密宗讲究修持,是难行道,不多跟着师父听讲受教是学不到家的。

机会终于来了。一九五五年,隆莲被增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的理事,上级通知她去北京参加理事会。

当时全国上下正在搞“肃反”运动,风浪也波及到了宗教界。一些人劝她最好不要去,免得惹麻烦。但隆莲坚持要去。她已经长久没有听老上师讲经说法了,如干涸的秧田需要雨水一样。她坦然地说,我不过是个出家人,怕什么?

请示宗教局,宗教局的领导说,她要去就让她去吧。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