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49)
       

 

隆 莲


 

 

 

 

 

裘山山

 

 
 

看到日益兴盛的佛教事业,看到老友隆莲所取得的成就,通愿法师非常高兴。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她从四川返回五台山不久,便去世了。终年82岁。

隆莲为纪念她,赋诗一首,发表在《法音》杂志上。

南山日月,清凉冰雪,鸿尼何处寻遗迹。

古调重弹,律意难传,流水高山生暮寒。

送君不意,留君无计,药炉茶灶埋愁地。

长记相逢,丽日晴空,影落峨眉第一峰。

朝礼五台山

隆莲去北京,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朝礼五台山,跟随能海老上师学法修行。

当时她的身体很不好,于是就向编委会请假,说自己想住到五台山去编写辞书,那里比较清静,适合于自己。编委会同意了。隆莲就将所需要的资料全部带上,和静师父及老母亲一起,前往山西五台山。在离能海法师安禅讲经的广济寺茅棚不远的地方,三个人找了一个小寺庙住下。

这是1957年。隆莲此生第一次上五台山。她很喜欢那里,生活清苦、四周荒凉她都不在乎,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听经学佛。五台山没有什么好东西,盛产土豆,于是她们几乎顿顿吃土豆。但隆莲觉得,只要能随时聆听能海老上师讲经,吃土豆也味道甘美:“芋魁烂煮融如乳,荞麦精磨滑似油。”五台山有一种叫做天花的蘑菇,味道鲜美,是贡品。偶尔僧人们也会采一些来送给她们品尝:“天花开遍五台山,清供伊蒲第一鲜。”(以上诗句均摘自隆莲《五台杂诗》,见附录一,隆莲法师诗词选。)

她非常适应并且喜欢山上的生活。

初上山时,她曾写诗道:

无风无雨半晴阴,三晋云山一日行。

我是文殊心爱子,六千里路远相迎。

但当时的政治形势却并非“无风无雨”,而是风雨交加。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反右”运动。隆莲跑到山上来,自然免去了政治学习。但能海法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和山西省的政协委员,却不能不参加。这年冬天,他领着部分僧人到北京参加“反右”学习。

但只要回到五台山,他总是尽可能地举行佛事。该安居时依然安居,该讲经时依然讲经。

在那一年时间里,隆莲在完成好编写工作之余。又重听能海法师讲了《上师供》及《现观庄严论》,均作下详尽笔记。

1959年,隆莲在回北京上交了完成的书稿、并补充了新的资料后,又第二次来到五台山。

这一次,她和静师父一起,跟着能海老上师学塑佛像。静师父本来就善绘画,在能海法师的指导下,技术提高很快,以至后来成为她的一门看家手艺。

在佛门中,塑佛像是一件非常庄严、非常仔细的事。每一小处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心所欲。如佛像的鼻子,除了对总体的长度、高度、宽度作了规定外,鼻翼的长、宽、高也有详细的规定。

隆莲则发挥她的所长,根据能海法师所传授的,将塑佛像所必须掌握的尺寸一一记下,写成了《造像度量经所说佛像尺度汇释》。这本书在今天的佛教界仍有流传,发挥着作用。“文化大革命”之后,隆莲还亲自塑了两尊精致的佛像,如今供在爱道堂内。

重返四川

1959年底,隆莲因为编写工作需要补充资料,准备下山回一趟北京。老母亲说她不想跑来跑去,愿意一个人留在山上,隆莲就和静师父一起返回北京了。

刚一到北京,就听说四川佛教界已托人带话来,希望隆莲能回去工作。

当时全国正遭受着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生活十分困难。编撰百科全书的工作就暂时停止了。一些编委已经陆续返回到了各地。但隆莲是正式调到中国佛协的,不仅是她。她的老母亲和静师父的户口也已经迁入了北京。因此她的走留就关系到三个人,她自己,静师父,还有母亲。而当时通教寺的比丘尼们也非常希望她能留下,希望她和静师父能成为通教寺的一员。她一时拿不定主意,到底是继续留在北京,还是回四川?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