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语】
愁眉苦脸 ②
可以这样说,佛教的人生哲学就是“苦”的哲学。佛教传入汉地以后,这种“苦”的哲学深入了汉地佛教信徒的思想意识。为了说明“苦”是与生俱来的,汉地僧人甚至附会说:人的脸就是一个天生而成的“苦”字——双眉是上面的“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了中间的“十”字,嘴是下面的“口”字。这就是佛教所谓的“苦脸”。
至于“愁眉”,原本是另古代女子的一种化妆方法。《后汉书·梁冀传》以及它所注引的《风俗通》中,都有这样的记载:东汉时代,有一个名叫孙寿的美女,化妆时,“作愁眉、啼妆”——把眉毛描得“细而曲折”,显得很娇柔,并且用胭脂“薄拭目下”,宛如刚刚哭过的样子,是很惹人爱怜的。她的丈夫梁冀,是东汉顺帝梁皇后的哥哥,以凶暴著称;但是,他在惹人爱怜的妻子面前却表现得十分温顺。京都妇女看出“愁眉、啼妆”的好处,纷纷仿效。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的陈后主写了一首乐府《有所思》,其中有这样两句:“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将“泪脸”与“愁眉”并称,“愁眉”一词开始向形容神色愁苦过渡。后来,僧人们杜撰的“苦脸”取代了“泪脸”,产生了梵汉合壁的成语“愁眉苦脸”,用来形容愁苦的神色。(完)(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