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29)
 

【佛经典故】

爪上土与大地土

爪上土亦作甲上土,即指甲缝里的一点点土,与大地土并举,用以喻比例悬殊。如《杂阿含经》佛谓于人中命终,生于人中者如爪上土,生于三恶道者如大地土;于天中命终还生天、人中者如爪上土,堕于三恶道者如大地土;成道者如爪上土,流转者如大地土,等等。《大毗婆沙论》卷九九谓“性愚钝者如大地土,性聪慧者如爪上土”;聪慧者中具正见者如爪上土,邪见者如大地土。《涅槃经》称“为善清升,譬同爪土;为恶沉滞,喻等地尘。”《方等般涅槃经》谓佛言其所度众生入涅槃者如爪上土,从魔波旬之教者如大地土。
                        (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佛教成语】

愁眉苦脸 ②

可以这样说,佛教的人生哲学就是“苦”的哲学。佛教传入汉地以后,这种“苦”的哲学深入了汉地佛教信徒的思想意识。为了说明“苦”是与生俱来的,汉地僧人甚至附会说:人的脸就是一个天生而成的“苦”字——双眉是上面的“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了中间的“十”字,嘴是下面的“口”字。这就是佛教所谓的“苦脸”。

至于“愁眉”,原本是另古代女子的一种化妆方法。《后汉书·梁冀传》以及它所注引的《风俗通》中,都有这样的记载:东汉时代,有一个名叫孙寿的美女,化妆时,“作愁眉、啼妆”——把眉毛描得“细而曲折”,显得很娇柔,并且用胭脂“薄拭目下”,宛如刚刚哭过的样子,是很惹人爱怜的。她的丈夫梁冀,是东汉顺帝梁皇后的哥哥,以凶暴著称;但是,他在惹人爱怜的妻子面前却表现得十分温顺。京都妇女看出“愁眉、啼妆”的好处,纷纷仿效。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的陈后主写了一首乐府《有所思》,其中有这样两句:“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将“泪脸”与“愁眉”并称,“愁眉”一词开始向形容神色愁苦过渡。后来,僧人们杜撰的“苦脸”取代了“泪脸”,产生了梵汉合壁的成语“愁眉苦脸”,用来形容愁苦的神色。(完)(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魏征,是唐太宗时的宰相,他敢于直言不讳地劝谏唐太宗,使太宗获益不浅。有一次,太宗问魏征:“君王怎样做才能是贤明的,又是因为什么过失使他变得糊涂的。”魏征答道:“贤明的君王之所以贤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意见。而有些君王之所以糊涂是因为只喜欢听少数人的意见。”他列举了历史上帝王由于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战胜危难,使国家繁荣昌盛,而偏听偏信导致国家灭亡的许多例子。太宗听了很赞同。

后世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来说明在处理问题时,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全面地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如果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摘自《一分钟成语故事》燕宁等编写)

【古代成语】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非常喜欢弹琴,他经常和好朋友钟子期在一起,一个弹,一个听。有一天,俞伯牙一边弹琴,一边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我好像看见一座泰山!”俞伯牙又一边弹琴,一边想着流水,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我好像听见奔腾的流水声!”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伤心地说:“能听懂我琴声的知音不在了,我还弹什么琴!”就把琴摔掉了。

释义高山流水:琴曲,内容是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含褒义。

例句百万家财易得,高山流水知音难寻。(摘自《成语故事园》谢永光编)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