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30)
 

【佛经典故】

快目王施眼

谓昔有快目王,以仁慈治世,依佛法修行布施。敌国之王使盲目婆罗门来乞王眼,王喜,剜两眼着掌中,立誓若当成佛道,应令此盲人因安我眼而得视。即以眼安盲人眼眶中,果见光明。时天帝来问王有悔恨不,王言不悔,并誓曰:我剜眼布施,毫无悔恨,以求佛道,若当成者,使我两眼平复如故,誓已,两眼复明,倍胜于前。(见《贤愚经》卷六)
                         (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

佛教成语】

指点迷津

“集谛”,又译作“习谛”,是探究造成世俗诸苦的原因的理论。《杂集论》卷6里说:由于这个理论“集起生死苦”,所以叫做“集谛”。

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世俗诸苦的根源,在于人的“贪欲”、“激忿”和“愚痴”。释迦牟尼认为这三者“通摄三界一切烦恼,能害众生,犹如毒蛇毒龙”,把它们比喻为“三毒”。正是由于“三毒”的危害,使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的“迷津”之中而不能自拔;而进入了生死轮回,就要经受与生俱来的各种苦。

“迷津”,是一个佛教名词。“津”,指渡口;“迷津”,是使人迷妄的渡口,佛教用来比喻迷妄的境界。《红楼梦》第5回中,对“迷津”做过这样形象的描述:“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行,迎面一条黑溪阻路”,“深有万丈,遥亘千里”,“迷津内响如雷声,有许多夜叉海鬼”,真是一个令人十分恐怖的地方!

原始佛教的“集谛”理论的要旨,就在于使众生认识陷于迷妄境界的原因,努力修行,克服“贪欲”、“激忿”和“愚痴”,跳出生死轮回。这个要旨,就是《<大唐西域记>序》里面所说的“启妙觉于迷津”,即“指点迷津”。

作为一条成语,“指点迷津”用来比喻:指出迷惑不解之处或错误之所在。

这条成语又叫“指破迷津”。(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

【成语故事】

一暴十寒

齐王昏庸不智,有人责怪孟子没有帮助他。孟子辩解说:“齐王不聪明不足为怪。即使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放在太阳下晒它一天,然后又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它十天,那还是长不好的。我平时和齐王相见很少,我不见齐王的时候,他总是被那些谄媚逢迎的人包围着,这就好比植物大部分时间放在阴寒的地方一样。他虽有善良的心,我又有什么办法使他明智起来呢?”

后世用“一暴十寒”比喻工作或学习没有恒心,努力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
                       (摘自《一分钟成语故事》燕宁等编写)

◇◇◇◇◇◇◇◇◇◇◇◇◇◇◇◇◇◇◇◇◇◇◇◇◇◇◇◇◇◇◇◇◇◇◇◇◇◇◇◇◇◇
【古代成语】  茅塞顿开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交子的人。他虽然聪明,也有远大的理想,但是他学习不下功夫,总也成不了有用的人。于是孟子想个办法教育他。一天,孟子带交子到郊区的山上散步。孟子故意带他走一条长满茅草的小路,孟子问交子:“你知道这条路是怎么来的吗?”交子说:“是人走出来的。”孟子说:“对呀,假如这条小路,很长时间没有去走,那么这条路就会被茅草堵塞。我看,茅草不仅堵塞了小路,你的心也快被茅草堵塞了。”交子听了直点头,他一下子明白了勤奋读书的道理,就好像拔掉了塞在脑子里的茅草。

释义顿:立刻,忽然;茅:茅草;塞:堵塞。一下子打开了被茅草堵塞的路。比喻受到启发一下子思想开窍,明白了道理或解除了疑团。

例句老师一指点,我是茅塞顿开,这几题一下做出来了。
                          (摘自《成语故事园》谢永光编)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