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21)           
 

 龙门石窟开始“美容”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景区维护工程于近日正式启动。此次维修工程将对众多石刻造像进行普查和保护性维修,预计整个工程将持续40天左右。图为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景区的佛像边搭建的脚手架。(摘自《光明日报》2006.11.10 王颂)

 

浅谈佛教和平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就以和平的形象,慈悲救世、利益社会、净化人心,自始至终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佛教徒也一直遵行释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和平思想原则,从来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相反,众多的高僧大德为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国际文化交流起到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在中国南北朝时,国王石勒、石虎父子暴戾无常,残杀无辜百姓,一代法师佛图澄以慈悲化度,终于使他们幡然醒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天下苍生赢得一份难得的和平;唐朝玄奘法师、鉴真和尚,都是以一个和平友好者的身份,西行求法,东渡扶桑,舍身忘己,为传播中华文明,弘扬佛教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千古流芳,彪炳史册。(摘自《广东佛教》2005.2 宏满著)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一节 佛陀的政治思想 ⑤

佛陀还特别说到“尊重在野力量,不滥捕滥杀异己”,《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中曾说到逮捕判处罪犯的五个原则:

1、依实,非不实:依实情而治罪,而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相当于审判必依法律,无私曲于其间。

2、依时,非不时:经文说:“王有力时,彼违王命,应治其罪;若王无力,应止不治。”这不外是说是否逮捕罪犯,应视国家是否处于安定状况而定;如果国家于动荡不安中,应该抱着“不是敌人,便是朋友”的胸怀,广开言路,宽容异己,如此才能上下一心,克服困难。

3、依义,非义:这就是说应该体谅罪犯的犯罪动机,“若从恶心,应如法治;若非恶心,不应治罪。”也就是说,如果在野势力的意见,是为了国家更上轨道,即使其意见尖锐以致不堪入耳,也“不应治罪”。(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和谐世界,从心做起

在寒风凛冽的荒野,人们渴望家庭的温暖;在焦热的土地上,人们企盼夏雨的清凉;久困沉疴的患者,渴望良医的回春妙手;行走在冥冥黑夜里的人,企盼着燃烧的火炬……在世界人民走向幸福的大道上,我守望着和谐。

我们看到,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许许多多的便利,同时也带给人类许许多多的灾难;思想的争鸣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同时也开启了人类的纷争之门;多元的文化让人们开拓了视野,同时却又被夹裹着走向了无所适从……走向和谐,我们还要跨过武力冲突的辙印,越过种族歧视的大山,推翻人我是非的篱笆,冲过言论斗争的硝烟……社会企望安定,而和谐是安定的主题;人类渴求幸福,而和谐是幸福的底蕴。世界上之所以有战争的烟云、饥饿的哭声,有斗争的喧闹、民族的纷争,如此等等的不和谐,都来源于人类内心的执著。

执著的土地滋养了贪欲,催生了瞋恚,埋藏着愚痴……它们腐蚀了和平的基石,摧残了和谐的绿叶。

执著,使人与人有了鸿沟;执著,使人与社会难以交融;执著,使人与自然壁立万仞;执著,使现代遗忘了传统。(摘自《法音》2006年第3期 明生法师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