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79)           
 

因果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意义①

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以来,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风气日益由敦厚简朴转向浮薄奢华,社会道德与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发生了严重的脱节,精神文明的滞后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谐持续发展的巨大阻力。面对此种情况,单凭过去的伦常观念进行劝说已不奏效,必须借助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因为“在因果报应的思维模式中,传达着绵延不息的道德评判的价值认同”,这就是善恶终有报的思想,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因果报应思想能产生一种使人戒惧警策的感染力量,对改变世风、完善道德产生积极的作用。以社会伦理问题为例,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阵痛中的伦理危机,是伦理信仰的危机。伦理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是善恶因果律的中断与紊乱。现代中国伦理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重建道德的善恶因果律,由此建立新的伦理──社会生态,赋予伦理以新的合理性。”(摘自《中华佛学网》)

◇◇◇◇◇◇◇◇◇◇◇◇◇◇◇◇◇◇◇◇◇◇◇◇◇◇◇◇◇◇◇◇◇◇◇◇◇◇◇
佛教与和平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佛教是爱好和平的宗教,因为佛教提倡众生平等的精神。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即宣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众生与佛平等的宣言,实为亿万众生得救的明灯。

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佛陀常说:“我不摄受众,我亦是僧数。”佛陀常为有病比丘洗涤身体,替失明弟子穿针缝衣,向初学比丘忏摩,以平等心与僧团大众相处,从未以统治者自居。充分说明,平等必须人我共尊,不是用强制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应顾及对方尊严。唯有人我共尊,才能达到彼此平等的境地。

平等更需要彼此立场互易。经典中一再提醒我们,应增长慈悲胸怀,见到他人苦难,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假如他是我,假如我是他,如此立场互易,才能自他平等地相处。(摘自《人世间》总008 星云法师)

☆☆☆☆☆☆☆☆☆☆☆☆☆☆☆☆☆☆☆☆☆☆☆☆☆☆☆☆☆☆☆☆☆☆☆☆☆☆

佛教十善与人生 ⑨

⑥永离恶口:这是指口出恶言之意,凡用粗鄙恶毒的污秽语骂人,佛法上都叫做恶口,俗语说:“相骂没有好言”。谁都知道,两人相骂,目的都是在使对方听到后很难受,使对方感到很痛苦,所以必尽可能选择刻毒的词句,企图刺伤对方的心。以致由言语的相骂,造成大祸的,不知多少。小则个人丧身失命,大则引发国际战争的,古今也不乏例证,所谓伤人一语,胜如刀割。以前诸葛亮骂死王朗,气死周瑜,都是语言之力。一个人出语伤人,难道可以不谨慎吗?粗言恶语骂,大多是两败俱伤之局,实在是一种辱身败德的恶行,所以佛陀教诫众生,千万不要恶语伤人。

⑦永离绮语:绮语就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闲话,诸如嬉笑戏谑的俏皮话之类,以及引人想入非非的淫词艳语等等,都在绮语含义之内,一般人的想法,认为这是无伤大雅的,其实不然。世间多少纠纷起因闲话,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使邻里之间,生出多少是非恩怨;淫词艳语,使多少人走入罪恶之途,戏言结怨、笑谑致祸耽误尤甚。况闲谈戏谑,浪费时光与精神,耽误正业,可知绮语,也是一种罪过,人人都该当戒绝,所以不苟言笑,也是受人赞扬的一种美德。(摘自《禅》2003.5 继禅)

◎◎◎◎◎◎◎◎◎◎◎◎◎◎◎◎◎◎◎◎◎◎◎◎◎◎◎◎◎◎◎◎◎◎◎◎◎◎◎◎

佛教的财富观 (30)

五、合理的支配财富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映了他的智慧。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花钱还需要智慧么?这个世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消费渠道,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架在热情地召唤着我们,媒体上触目可及的广告又为我们提供了选择和参考。但我们要知道,改善物质生活并不是花钱的唯一途径,更不是使财富发挥更大效用的最佳方案。世界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但既富有又能为人敬重的却不多。原因是什么?主要就是取决于他们如何使用自己的财富。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有几种比较典型的例子。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