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
近年来,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旨在通过在全社会宣扬与倡导,“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在佛教教义中也有所论述,其中有些内容还阐述得非常详细。在佛教诸多理论中,与和谐社会内容阐释最为切合的是佛教的“六和”精神。佛教的“六和”又称“六和合”或“六和敬”,也是佛门信徒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六和敬”的规约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为保持僧团的纯洁与团结而制定的。“六和敬”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身和同住”是指佛教四众弟子共同在一起修行,应当做到身业清净,大众和睦共处,相互之间不发生摩擦、打架、口角等粗暴野蛮的行为。同时,佛教四众弟子还应当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言谈举止,具足庄严僧相的风度。“身和同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好阐释。不仅佛教弟子需要彼此和睦相处,世俗之人更应当彼此和合共处,才会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存在。
“口和无诤”是指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要谦和礼貌,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这条不仅是对佛教信徒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和谐社会所提倡的诚信友爱,就要求我们对人要以和气柔软之语,在言语间常流露出对人的关心与爱护。与人相处多宽容别人,避免与人发生言语上的纠纷。
“意和同悦”的含义为:人在行为活动中所造的善恶之业,关健不在行为本身,而是在于内心的起心动念。当佛教四众弟子聚集在一起时,因为大众都有同一向佛之心,彼此之间应当和合无争,相互沟通彼此的见解,以共同得到佛法的教益。因此,四众弟子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当别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时,我们应当多去关心帮助别人。一个人不能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大众的痛苦之上。“意和同悦”与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提倡的人与人要彼此尊重,关心爱护,相互交流与沟通思想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如果我们都能按照“意和同悦”的要求来对待别人,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