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能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
提要:
■ 端正来自喜乐,喜乐来自戒定慧
■ 说法能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
■ 修行就是研究,研得细,才能看得清
■ 世人口说仁义道德,可是谁也没做到
■ 心平气和,没有平等心怎能和得起来
■ 与人欢喜就得加持,彻底平等就叫佛
■ 平等体现在合众
■ 不合众的人,天天掉在烦恼苦海里
■ 要安必须和,要和必须平
端正来自喜乐,喜乐来自戒定慧
我们看佛经经常会看到两个字,一个喜一个乐,这是我们修行人应该修的,喜在心里,内心欢喜叫喜悦;乐在身上,毛细血管畅通,全身舒适,这就叫乐。尤其我们修禅定的人,最初得到的利益就是喜乐,心里欢喜,身上舒适,就叫轻安喜乐。所以我们的端正来自喜乐,我们的喜乐来自法,来自戒定慧。
说法能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
“令闻法者和气安之”。佛法能够使听到的人“和气安之”,和气,就是气和,安之就是心安,气不和的人心也不会安。你看一个气急败坏的人,他心里肯定很紧张,很苦恼,波动得很厉害。
修行就是研究,研得细,才能看得清
修行就是研究,我为什么当老师?因为我经常在研究,你们为什么当学生?你们不肯研究。研究怎么解说?研就是把粗的研得很细。究呢?等到细了你拿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越细越看得清楚。你们同学之间为什么有时候合得来,有时候合不来?好好研究研究,听了佛法,懂是懂,但没有研究,讲来讲去只有一句话,“哎哟,我起烦恼了。”或者说人家,“你看这个人烦恼这么厉害”,可从来不研究。
世人口说仁义道德,可是谁也没做到
好比现在崇拜儒教的人,他在研究儒教吗?从实质上来讲,儒教是道道地地的两面派,说的是仁义道德,做的可不是仁义道德,你老实人真的照儒教那一套仁义道德去做了,他就用另一套把你控制住,你不牺牲,社会就不可能平衡,而且还要你认识到你这样牺牲就是仁义道德。最突出的一句话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算面上全是仁义道德,可是今天说这个话的人自己也没有做到。
心平气和,没有平等心怎能和得起来
话说回来,就说“心平气和”吧,要气和就得心平。也就是说你们和不起来的时候,是因为你们心不平,你们心里没有平等心,怎么和得起来啊,要有平等心才能和得起来。水跟水能够相融,因为它们性质一样,平等的,油跟水就不能相融,虽然它们同样是液体,可是这两种液体性质不同。
与人欢喜就得加持,彻底平等就叫佛
一个人要讨人欢喜,你讨佛菩萨欢喜,佛菩萨就给你加持;你讨众生欢喜,你就能度众生;你讨大众欢喜,你就能够得到大众的加持力。一个人使大众不欢喜,佛菩萨不欢喜,使众生不欢喜,这个人很蠢,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即使人家对你慈悲,让你享福,你没有培福光享福,福气越来越少了,将来就越来越苦啊!一个佛弟子要信因果嘛。佛弟子要成佛,平等平等彻底平等就叫佛,除此之外哪有其他的佛?
所以在同学之间,在一个修行的团体里,最要紧是讲究平等。
平等体现在合众
那么平等体现在哪里?平等体现在合众,合众就是平等。尤其是出家人,一出家大家都剃头,一模一样,就叫平等。大家都不戴帽子,忽然中间一个人天天戴帽子,秀才不像秀才,道士不像道士,看了总觉得有点不舒服。出家人穿的衣服一模一样,出家人吃罗汉菜也一模一样。要合众啊!你一不合众,难免别人就要说你闲话。
不合众的人,天天掉在烦恼苦海里
又比如修禅定,大家都端身正坐,偏偏你低着头,别人就说:“这人老打瞌睡。”你听了还怄气,谁叫你不合众啊?(众笑)又如吃饭打梆了,你偏躺在床上,“阿妈,喂我。”(众笑)那你回家好了,要躺床上就回家。整个僧团是修行的地方,并不是自由散漫享福的地方。如果跟大众合不起来,你就苦了,天天怄气闹情绪,天天掉在烦恼的苦海里。
要安必须和,要和必须平
所以平等具体的表现,在僧团里就是合众。能海上师从前讲过,众生都是希望你跟我合起来,可从来不想,应该我跟你合起来。小偷看见警察最恨,小偷从来不愿意跟警察合起来:“我也不偷了,我来帮你抓小偷。”小偷希望警察跟他合起来,你也跟我一起偷。(众笑)所以要记住,要想得到安宁,你必须要和,你想和必须平,心平气和这句话很有道理的。今天讲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