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陀的话】(30)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法句经
       
     (Dhammapada)

      第一:双品

  20、即使他只背诵了少许经典,
    然而真正依法实行,舍弃贪嗔痴,
    如实知见后得以令心解脱,
    不再执著于今生与来世,
    他得以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注:沙门生活的利益指道果。
   (摘自《南传白话法句经》敬法比丘译)

法藏碎金

持戒门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三淫戒)《梵网经菩萨戒本》(摘自《法藏碎金》徐恒志辑录)

 船经

319.正如一个落水者,他自己只能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中随波沉浮,怎么还能帮助别人渡过河去呢?

320.同样,一个人不明了正法,又不请教学问渊博的人,他自己都一窍不通,没有驱除疑惑,怎能教诲别人? (摘自《经集》 郭良鋆译)

佛陀的格言

九、愁苦

六四、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译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陈柏达居士选译)

*阅经录片*

根,尘,识能作厌离

有情根身,由前世业识为因,父母不净为缘而得成立,中间数十寒暑念念生灭,刹那刹那迁谢不住,其体纯是虚幻无常;若无常因无常缘者,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根尘识虚幻不实,固不待言!

如前经文所说,厌离眼,乃至厌离因意触所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后,即不染著,即有“内净智现”,此内净智现,即六祖慧能法师听五祖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悟彻心源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吾人皆具有此无价大宝,宜加珍惜。 (摘自《法海点滴》释惟明编述)

 切勿放逸

佛陀在娑罗双树间,为诸弟子做完最后一声说法,入灭的时刻就要来临了,佛陀回过头来,殷殷叮咛一直服侍在他身旁的阿难:“我灭度以后,你们要以我所说的法与律,作为你们的导师。”

佛陀又看了看围绕着他的弟子们,说:“生者必灭,汝等精勤,切勿放逸!”

说完这句话后,佛陀就入灭了,这句话便成了佛陀最后的言教。

佛陀在入灭之前,仍不忘教化众生,不断说法度众,这岂不是“汝等精勤,切勿放逸”的身教?

决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者,既非机运,也非出身,而是个人的努力;精进应该永无休止,切勿放逸。(摘自《日日是好日》)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