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陀的话】(37)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法句经
       
     (Dhammapada)

第二:不放逸品

  27 因此人们不应放逸,
    不应沉湎于欲乐,
    因为勤奋的人,
    通过禅修,即会得证至上乐。
  (摘自《南传白话法句经》敬法比丘译)

法藏碎金

持戒门

《梵网经菩萨戒本》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十谤三宝戒)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
                           (摘自《法藏碎金》徐恒志辑录)

罗喉罗经 ②

339.“不要贪图衣服、饮食、供养和住处,你就不会返回这世上。

340.“以戒律约束五种感官,思考身体,充满厌倦。

341.“避开美丽而伴有爱欲的形相,凝思静虑,转向丑陋的形相。

342.“不受外在形相干扰,抛弃骄傲的习性,通过认请骄傲,你将平静地生活。

世尊用这些偈颂反复教诲可尊敬的罗喉罗。

---------------------

“思考身体”的意思是认识万物无常。 (摘自《经集》 郭良鋆译)

佛陀的格言

十一、心境

八二、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八三、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陈柏达居士选译)

*阅经录片*

五阴(蕴)略释 ⑤

“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摘自《法海点滴》释惟明编述)

保护自己

一次,世尊对僧众说:“从前有一名耍杂技的,他把木杆放好,便对徒弟说:‘我的孩子,你爬上木杆,站在我的肩膀。’‘是!师父。’那学徒应了之后便照师父所说的做。师父又说:‘我的孩子,你要照顾保护我,我也会照顾保护你。这样我们互相保护,耍杂技,拿了赏钱,你就安安全全地从木杆上溜下。’那徒弟却说:‘不!不!师父,这使不得!你得保护自己,我也保护自己。这样我们各自照顾保护自己,耍完杂技,拿了赏钱,我安全地下了木杆,这才对!’”世尊接着说:“就有如那学徒跟师父所说的‘我保护我自己’一样,你应修习心念专注的基础,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将保护他人’。在保护自己的过程中,也同时保护了他人。在保护他人时,也同时保护了自己。要如何通过保护自己来保护他人呢?通过时常修习禅定。要如何通过保护他人来保护自己呢?通过宽容、忍耐、不伤害他人、仁爱和慈悲。”
                       (摘自《佛陀法语》达弥卡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