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陀的话】(85)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法句经
(Dhammapada)

      
第六:智者品

76 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
  如同跟随向导至被埋没的宝藏。
  对于跟随此智者的人,
  只有益处,绝无厄难。

(摘自《南传白话法句经》敬法比丘译)

※※※※※※※※※※※※※※※※※※※※※※※※※※※※※※※※※※※※※※※※※

◆法藏碎金◆

禅 定 门

《大智度论》

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

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卷十七)

(摘自《法藏碎金》徐恒志辑录)

◎◎◎◎◎◎◎◎◎◎◎◎◎◎◎◎◎◎◎◎◎◎◎◎◎◎◎◎◎◎◎◎◎◎◎◎◎◎◎◎◎

摩伽经 ⑦

506 世尊说道:“摩伽啊,你祭祀吧!在祭祀时,始终保持思想纯净;祭礼者所依赖的是施舍;坚持这样做,便能消除过失。

507 “驱除贪欲,消除仇恨,使仁慈之心广大无边;日日夜夜精进努力,使仁慈之心遍布四面八方。”

508 “谁获得纯洁、解脱和觉醒?凭什么,一个人能自己达到梵界?我不知道。牟尼啊!我问你,请告诉我!我今天见到世尊,梵天已经亲证,因为对我们来说,你确实与梵天相同。光辉的人啊!怎样才能进入梵界?”

509 世尊说道:“摩伽啊!我说一个人成功地举行三重祭祀,这样的人由于施舍值得施舍的人,便会达到目的。因此,乐于施舍的人正确地举行祭祀,便能进入梵界。”

(摘自《经集》 郭良鋆译)

◇◇◇◇◇◇◇◇◇◇◇◇◇◇◇◇◇◇◇◇◇◇◇◇◇◇◇◇◇◇◇◇◇◇◇◇◇◇◇◇◇

德行修习

在个人德行的修习法方面,佛陀的教学法是无以伦比的。一个人必须忠诚,不欺骗、不唠叨、不多嘴、不搬弄是非、不轻视他人、不汲汲谋求增加利益。他应严守感官、适量进食、促进和平、提高警惕、积极行动、孜孜不倦。他应修习禅定、念念分明、言语庄重、循序渐进、意志坚定、明白事理。不渴求感官欲乐,只保持正念、谨慎。这是个人德行的无上教诲。世尊在这方面已大彻大悟,没有其他修道者或婆罗门比世尊更了解德行。(摘自《佛陀法语》达弥卡)

※※※※※※※※※※※※※※※※※※※※※※※※※※※※※※※※※※※※※※※※※

佛陀的格言

二十八、解脱

一八五、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同时有了禅定和智慧就接近没有烦恼的境界了。(陈柏达居士选译)

◎◎◎◎◎◎◎◎◎◎◎◎◎◎◎◎◎◎◎◎◎◎◎◎◎◎◎◎◎◎◎◎◎◎◎◎◎◎◎◎◎
     大师唯说调伏欲贪 ③

佛与众生同禀一真如性,此真如之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无始以来未曾变异;好比明镜,虽能映现万物,而永不与此幻影和合。诸佛圣贤,明达此理,守此自性,故得享无生大乐,和随缘度脱众生。凡夫则不然,贪染尘境,舍镜体而取幻影,随幻影而起憎爱之情,于无生中,妄受生死大苦。今欲出离生死,亦至简单,但调伏欲贪,不认六尘缘影为心,但对镜中的幻影不再驰逐,自然妄尽真露,自然“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完)

(摘自《法海点滴》释惟明编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