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法句经 (Dhammapada)
83 诚然,具德者舍弃了一切(执著), 不以贪欲之心交谈; 当面对快乐或痛苦时, 智者不显示出欢喜或悲愁。
(摘自《南传白话法句经》敬法比丘译)
◆法藏碎金◆
禅 定 门
《大佛顶首楞严经》
汝元不知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卷三)(摘自《法藏碎金》徐恒志辑录)
世间上有四种人。哪四种?第一种人只有浅薄的学识,但又不能从中得利。另一种人有浅薄的学识,又能从中得利。再有一种人有渊博的学识,却不能从中得利,还有一种人则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能从中得利。
为什么那种学识浅博的人,不能从所学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所学的经文很少,又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句与字义,也不能依法修习。为什么另一种学识浅薄的人又能从所学之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对经文的学习虽少,却能理解所学部份的文句与字义,并且能依法修习。为什么那种学识渊博的人,不能从所学之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对经文的学习虽很广博,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句与字义,也不能依法修习。最后,为什么另一种学识渊博的人能从所学之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对经文的学习很广博,又能理解其中的文句与字义,并且依法修习。(摘自《佛陀法语》达弥卡)
娑毗耶经 ⑥
519 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摒弃一切罪恶,去除污垢,凝思静虑,控制自我,超越轮回,达到圆满,毫无执着,这样的人被称作婆罗门。
520 “平静,摒弃善恶,涤除尘垢,懂得今世和彼世,超脱生和死。这样的人被称作沙门。
521 “在一切世上,涤除内部和外部的一切罪恶;在隶属于劫波的神界和人界,不进入劫波,人们称这样的人为洁净者。
522 “在这世上不犯任何罪恶,摒一切束缚和桎梏,没有任何执着,获得解脱,这样的人被称作无罪者。” (摘自《经集》 郭良鋆译)
中土比丘、比丘尼慧浅福更薄,饱受委曲:身为大觉世尊弟子,却被人讥为迷信、落伍份子;忙寺务、忙佛事、做苦工、化小缘,所得的只是粗衣素食,而犹为人所不满,加以种种难听名词;不但受到社会人士的揶揄奚落,还要遭到不正信居士的嘲弄挑剔。经说: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目前的种种,虽说是僧尼本身努力不够,然何尝不是前生没有结善缘,福薄招感!三果浮沉,非福何凭?没有福,在生死中将受到焦头烂额的苦楚!故福不可不惜,福不可不修。修福范围很广,凡属利他的皆摄在内,除了常行财施、法施外,小至发一念随喜之心皆不应弃;而世尊的不舍穿针之福,尤可做为吾人修福的最好榜样。自然,修禅要与佛法相应,要广结佛缘,才能得到身乐心亦乐的果报!否则,与其身乐心不乐,不如做个心乐身不乐的苦恼僧了。 (完)
(摘自《法海点滴》释惟明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