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恩要报,师父的恩也要报,
佛教的孝道是慈悲的孝,是没有矛盾的孝
提要:
·在外奔波,父母惦念,自己牵挂,不如安顿在修行道场,可免奔波风险,
又可常去探望父母
·自古以来子女长大后都离开父母,或去追求功名利禄,或去追求事业前途,
除非是没地方可去或什么事也干不了的,才会留在父母身边
·父母的恩要报,师父的恩也要报,佛教的孝道是慈悲的孝,是没有矛盾的孝
在外奔波,父母惦念,自己牵挂,不如安顿在修行道场,
可免奔波风险,又可常去探望父母
我现在有个心结,想请教老师。我这几年都是在南方,我的老家是在北方,家里的父母都七十岁了,姥姥已经九十了,我小时候没有离开过父母和姥姥。这两年在外边,他们对我非常牵挂,非常希望我回到他们身边,这件事一直纠结着我。我想请教一下傅老师,我应该如何解开这个心结?
师:你经常在外面,就是说你的姥姥、父母也是同意你出来的,只是他们很想念你。一样是在外边,你与其到北京、天津或者其他地方,还不如到我们这儿来。你心里有牵挂,父母也想念你,你来我们这儿,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你假如是小住可以随来随去,你来常住,一年也有两次探亲假,如果不够,还可以增加。
像你现在这样东跑西跑反而麻烦,你要想到,外面的奔波风险很大,万一你在外面生了病、出了车祸或者坐飞机遇到恐怖分子咋办?就算住进了医院,你想回也回不去,父母这么大年纪也不能来看你。要知道,老人是急不起的。我到这个年龄深有体会,老人心里上稍微有点波动,就会影响身体。如果你真正要老人长寿,还是到我们这儿来,我们这儿最安全。
自古以来子女长大后都离开父母,或去追求功名利禄,或去追求事业前途,
除非是没地方可去或什么事也干不了的,才会留在父母身边
温:老师,我想请教的就是,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和在佛门修习佛法这两者,我该如何选择?因为他们老了,非常希望儿女守在身边,才觉得踏实。我们出来学法,肯定没有经济来源去供养他们,又不能守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这是不是一种不孝?从目前来讲,出来学法,我有点接受不了。但是佛法的道理,我又觉得特别好,很想学想修。我现在面临这个问题,特别需要懂佛法的善知识来开发我的智慧。
师:你这个顾虑是从儒教思想来的,儒教很虚伪,它的好话是片面的。鲁迅就写过文章提醒国人提高警惕,因为儒教言行不符。比如儒教说“父母在不远行”,可是学儒教的人有谁一辈子陪在父母身边?你是经常出门的,你出来到别的地方做生意,父母也没有说你不孝,因为你生活总要解决啊。就是在古时候学儒教的有谁做到这一点了?
有首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小时候就出门,难道那个时候他父母都死了?到老了才回到故乡,可能父母死的时候,也没有见上面吧。事实胜于雄辩,在封建时代,儒教读书人所追求的不是不离开父母,而是到京城去做官求功名。就算你做生意──封建社会也有商业的,也不会陪在父母身边,除非是什么事都干不了的,或者那种没地方去的人才留在父母身边。
再比如你在外面工作,这个工作非常重要,要完成了才能回去,即使父母非常想念你,你也走不开啊。儒教话说得好听,不过是空中的光环,多少年来就是以这个光环吸引人。因为人心总是善的,对孝总是不反对的。可是儒教言过其实,总会被人发现很虚伪。
父母的恩要报,师父的恩也要报,
佛教的孝道是慈悲的孝,是没有矛盾的孝
我们这儿就不一样,我们有位出家同学,本来只准备学五年,现在十年满了还是不肯走。她师父病了,本来只有十天探亲假,她请两个月,因为父母的恩要报,师父的恩也要报,我们马上同意,这都是有方便的。
父母假如走得动,还可以到道场来,吃住都不要钱。像这位出家同学的妈已经七十八岁了,还能走得动,那么她就陪着妈来太湖,过一个时期还要陪妈到开化去住。佛教讲孝是慈悲的孝,是没有矛盾的孝,而儒教的孝矛盾百出,所以要讲孝,但不要受儒教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