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无悲,自私狭隘;有悲无智,好心办坏事
提要:
·智慧、悲心具足,还要合起来,才能圆满
·智慧、悲心合起来就叫悟,悟就是悟一个空
·有智无悲,自私狭隘;有悲无智,好心办坏事
·悲智不能分,没有智慧的慈悲就是滥慈悲
·对求智慧的不重视,就造成佛门里滥慈悲特别多
·滥慈悲非但度不了众生,反而使他继续造恶
·既要自己不起烦恼,也不要忘了教育众生
智慧、悲心具足,还要合起来,才能圆满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容易讲清楚了,我们今天学法修行,将来想得到圆满,我们学、修的主要是智慧和悲心,智慧和悲心两个都要具足,还要合起来,那才能圆满。
智慧、悲心合起来就叫悟,悟就是悟一个空
智慧和悲心合起来就成了另外一个东西,就叫悟。你的觉是智慧和悲心的成就,觉到底觉啥,悟到底悟啥?就是觉、悟一个空。当你能够觉到空、悟到空的时候,智慧和悲心跟你觉悟的空是一个东西。空是遍虚空、遍法界的,你到了这个境界,那么遍虚空遍法界,全充满了你的智慧和悲心,因为空跟空无碍,这个时候你就成佛了。成佛首先成的就是法身佛,法身遍虚空。
有智无悲,自私狭隘;有悲无智,好心办坏事
如果把智慧跟悲心分开来,那你还没有走上修行的路,还是一个凡夫众生。世间上人也在追求智慧,也在提倡爱心。把智慧和悲心分开来,我们看看会出现什么局面。如果只要智慧不讲悲心,即使这个人非常聪明,可以个人冒尖,那不是狭隘的自私吗?修菩萨法的人要有广大的悲心啊。假如你只有悲心没有智慧,那么好心办坏事,漏洞百出,自以为有功德,实际上有罪过。妈妈对孩子宠爱,妈妈也很辛苦啊,可是这个辛苦有功德吗?恰恰是她对孩子背了罪过,因为被宠爱的孩子个个变坏。
悲智不能分,没有智慧的慈悲就是滥慈悲
智慧跟悲心能分开来吗?没有智慧的慈悲就是滥慈悲。佛门里边多少年代以来,都是滥慈悲。因为一个人要开智慧比较困难,而悲心呢,世间上的人都有一颗悲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你不学也有的了。孩子出生以后,都有一颗善心,比如一个孩子还小,妈妈给他两块糖,他马上拿一块,“妈妈,这块给你吃呢。”看见姐姐伤心哭了,妹妹也会哭起来,这可不是妈教的。而智慧就不容易了,你不到学校里去学,连汉字都不认得,连个圆圈都画不圆。
对求智慧的不重视,就造成佛门里滥慈悲特别多
在佛门里边,由于长期以来对求智慧越来越疏忽,越来越不重视,就出现了滥慈悲。从前我们文艺演出里边,有一出戏叫《三皈依》。山上有个修行人,小偷趁他外出时到他那里去偷东西,从偷被子开始,到连碗都偷,最后什么都偷光了。这个出家人每次回来,发现东西被偷,他也从不说话,可能他想偷么就偷掉了喽,慢慢再去买回来,或者么别人再供养他。这样的慈悲,对小偷有什么好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滥慈悲非但度不了众生,反而使他继续造恶
说“因为他没有,所以他来偷。”我看不见得,当他第二次再去偷碗的时候,难道这个小偷把前面的碗都敲碎啦?当他第二次再去偷被子的时候,难道这个小偷的被子被火烧掉了?即使小偷有被子有碗,他还是要偷。滥慈悲是度众生的办法吗?反而养成小偷干坏事的习惯,因为他看到到佛门里边去偷东西,通畅无阻。
既要自己不起烦恼,也不要忘了教育众生
从前我还听法师讲过一件事情,小偷连大殿里的罄都要偷走,因为是铜做的,可以卖钱。第二天香灯师一看大殿里的罄怎么没了?别人说,“是不是又给小偷偷了?”这个老和尚说:“未来佛请走喽!”像诸如此类的故事在中国的佛门里非常流布,而且是受大家肯定的、赞同的,而不是否定的。
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如果你动了瞋恨心不好,那么来一句话“未来佛请走了”,这是为了使自己不要生瞋恨心。但是对小偷的行为不去管,乃至掩盖包庇,这是不应该的,这是滥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