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5-4)(总第208)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8.6.11

修行人的智慧中充满着悲心,
悲心中充满着智慧

提要:
 ·滥慈悲败坏了佛门的庄严形象,有些人却反以为有功德
 ·三禅杖打下去,小偷皈依了三宝,这才是度众生的真慈悲
 ·智慧、慈悲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不过分开来说罢了
 ·缺少智慧或缺少慈悲,都不圆满
 ·修行人的智慧中充满着悲心,悲心中充满着智慧


滥慈悲败坏了佛门的庄严形象,
有些人却反以为有功德

多少年代以来佛门的滥慈悲,败坏了佛门的庄严,败坏了佛门的形象,可是败坏佛门庄严的罪过,他们倒不提,好像无所谓,还把这种滥慈悲看成是功德。就说一件极小的事情,我22岁走进了上海佛教青年会,从此经常去听经。平时这个门还走得进去,逢到佛菩萨生日,走进去真困难啊。因为上海佛教青年会是在一个民间的房子里,门就是这么大。开头门口只有几个要饭的叫花子,问题不大,他们都站在门口的两边,后来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了,大家都挤在门口。挤在门口的叫花子谁也不肯让,即使你给了钱,他们也不走的,因为你给了,后面的人还没给啊,他们要等居士都走光了,才肯走,那就成了严重问题。去听经的人走也走不进去,听完了出也出不去。后来这些老居士,总算有点头脑:哎呀!这样下去不行啊!那么方才采取措施,有几个人在门口维持秩序,人家才能进来。

三禅杖打下去,小偷皈依了三宝,
这才是度众生的真慈悲

再说这个三皈依的故事。后来这个和尚醒过来了,“这样不行啊。”他倒不是小气,他觉得这个小偷这样背罪过下去不行啊,我总要度度他。那么他开始度众生了。他度众生的方法可不是让他来偷,偷了以后说一句“未来佛请走了”,他做好了准备。有一天小偷又来了,小偷打不开门,那么他想开窗,一只手刚刚伸进来,这个老和尚就把这只手抓住,用绳子捆住,再栓在里边的桌子上。小偷卡在窗口进不进出不出,老和尚就拿起一根禅杖,开门出去,朝着小偷一禅杖打下去,叫他说“皈依佛”。小偷这个时候是俘虏了,俘虏个个听话的,小偷只好说“皈依佛”。第二下打下去“皈依法”,那么他说“皈依法”,第三下“皈依僧”,那么他“皈依僧”。再放他回去。因为他已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了,再也不敢来偷了。据说这个小偷后来到老和尚那里要求出家了,所以度众生要用这种方法度。哪有像中国佛门那样,儒教道教混在一起,出生了一个滥慈悲。

智慧、慈悲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不过分开来说罢了

我们再回过来讲,佛教讲和合,我们从这个最高的境界来说,如果我们要学佛,要学佛的榜样,要进入佛之知见,我们应该要明白智慧跟悲心是一个东西,不过分开来说罢了。

缺少智慧或缺少慈悲,都不圆满

譬如说一个家庭里边有爸爸妈妈,不能分开来的,分开来就叫家庭破裂,所谓叫离婚。家庭里边,妈妈表慈悲,爸爸表智慧。所以家庭里边,爸爸妈妈经常在协调,通过协调就达到平衡。如果家庭里死了爸爸,或者死了妈妈,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不太圆满了。拿我来说,我六岁死了父亲,我心理状态就比较脆弱,因为六岁以后没有得到父亲的影响。一般男人比较刚强,女人比较温柔,所以我年轻时候就像一个女孩子,这就有所欠缺。假如说,一个孩子只有爸爸照顾,没有妈妈照顾,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心理上就会缺乏安全感,因为孩子在妈妈身边最能获得安全感,老话就说:宁愿跟要饭的妈,不愿意跟做官的爹。

修行人的智慧中充满着悲心,悲心中充满着智慧

也就是说我们佛弟子要想成就,获得像佛陀那样圆满的人格,必须要悲心和智慧两个都要具足,不能缺少一个。如果我们悲心和智慧都具足了,同时并存,我们修行人的悲心里没有自私,我们修行人的智慧里也没有自私,那么它们就能够合得起来。我们修行人的智慧里也充满悲心,我们修行人的悲心里也充满着智慧。拿念菩萨的名号来说,我们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我们心理上就会接受到智慧的影响。我们念“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心里会浮起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我们心理上也会受到大悲心的影响。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