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中修每一度都要有智慧
提要:
·有人只修悲心不修智慧,一辈子收养孤儿,却不求法也不懂法
·书写了一本又一本,却不肯讲法培养人才,他的目的是名利双收,
而不是悲心度生
·给更多的人讲法,恰是慈悲心和智慧的表现
·在智慧的基础上修慈悲就不会走错路
·菩提有胜义菩提、世俗菩提,胜义菩提即深般若,世俗菩提即广般若
·六度中修每一度都要有智慧
有人只修悲心不修智慧,
一辈子收养孤儿,却不求法也不懂法
而且还有些人要么认为悲心重要,要么认为智慧重要,他一辈子只修悲心不修智慧,或者只修智慧不修悲心。譬如中国佛门里边特别讲究悲心,所以一辈子收养孤儿,因为慈悲啊。以前来到我们这学法的年纪小的沙弥尼,很多都是老师父门口捡来养大的。可是这些老师父到老还是没有智慧,佛法也不懂。有的修行人还算表现好,可就是表现不出智慧。某某同学从前有个师父,这个师父还算挺不错的,两堂功课做得很好,吃完早饭了,她就叫几个徒弟坐下来听她讲。她讲些什么呢?她不会讲法,只会讲故事。
书写了一本又一本,却不肯讲法培养人才,
他的目的是名利双收,而不是悲心度生
有些人呢只求智慧不讲悲心,他出的书一本又一本,洋洋大观,可是没有悲心,如果你请他来讲法,他可能也会来,最多一两次,如果请他长期来讲,他说:“我没空,因为我要写书。”为什么他写书写得起劲?名利双收啊。既能出名又能拿稿费,现在书很贵啊,稿费也很贵啊,报纸上说,有个人写出一本历史书,一下子收入几百万啊。而讲法培养人才,没有收入,有时还要贴钱。像这种人就是有智慧没有悲心。
给更多的人讲法,恰是慈悲心和智慧的表现
还有种人对悲心错见,也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有人说,“老师啊,你总是到别的地方去讲,为什么不到我这儿来讲?我这里虽然只有两三个人,老师你大慈大悲也要度啊。”意思就是说,我到别的地方讲,不到他两三个人的地方讲,没有慈悲心。这都是从自私狭隘的心态里出生的错见。
我忙着到人多的地方去讲,这正表现了我的慈悲心啊,因为我到你这儿,只有两三个人听,我到那儿去,两三百个人听,我对两三百个人都起慈悲心,那不是大慈悲吗?我又不是因为给你两三个人讲我拿的钱少,给两三百个人讲我拿的钱多,我讲法都不要钱的啦,你怎么能说我没有慈悲心?
非但是大慈悲,而且还有智慧。怎么叫有智慧?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活几年啊,我的智慧叫我好好地考虑考虑:我同样是讲,同样花这点力气,与其度两三个众生,还不如度两三百个众生。人总要有这种智慧吧。
在智慧的基础上修慈悲就不会走错路
为什么要给你们讲得这么细?你们有了这样的智慧,你们在这个智慧的基础上修慈悲就不会走错路。如果你到一个地方去,你可以看看这个地方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悲心,是不是智慧跟悲心分家了,如果和合不起来,这种地方即使很好,也不够殊胜。
菩提有胜义菩提、世俗菩提,
胜义菩提即深般若,世俗菩提即广般若
“菩提具胜义菩提与俗谛菩提两种意义”。胜义菩提就是深般若,俗谛菩提就是广般若。菩提即是智慧,再讲清楚一点,菩提有胜义菩提、世俗菩提,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胜义谛和世俗谛。
六度中修每一度都要有智慧
我们知道,智慧达到圆满的境界了,就是般若智慧,六波罗蜜里边,要修好布施度,也得有智慧,如果你要修到波罗蜜,你还要有般若智慧。同样的,你修持戒也得有智慧,没有智慧,开遮持犯都搞不清楚;你要修忍辱也得有智慧,如果你不懂一切法体性空,你忍不下去;你要修精进,也得有智慧,不能邪精进啊;你修禅定也得有智慧,你不能在禅定里随心所欲,喜欢打妄想就打妄想,想打瞌睡就打瞌睡。但是真正要圆满,就在般若智慧里圆满,所以六波罗蜜,到般若智慧这是最后的圆满的智慧。没有第七个波罗蜜,这是从六波罗蜜来说。至于说还有十波罗蜜,这是在六波罗蜜的基础上以外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