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有烦恼也有智慧,
世俗人烦恼多智慧少,
修行人智慧多烦恼少
提要:
妒忌的火不熄灭,表面上的忍,到后来仍然忍不住
“修罗多嫉妒”,起了斗争就是因为忍不住了,你妒忌的火不熄灭,你表面的忍,忍到最后还是忍不住。为什么有六道众生?因为他们不修行。为什么修行人也会妒忌?因为他有时候修行,有时候仍然不修行。你修行的时候会妒忌吗?当你在妒忌的时候,你已经不在修行了。
经书里的话很紧缩,须善知识讲解,才不会理解错
这个问题是“修罗多嫉妒,虽智不见谛”,虽然修罗有智慧,但是他不能见到真谛。妒忌就是烦恼,既然“修罗多嫉妒,怎么还说他有智慧呢?既然有智慧,为什么又说“不见谛”呢?像这样的问题,跟“烦恼即菩提”,性质一样的。
所以凡是佛法,必须要有善知识给你大讲特讲。经书上的话是非常地紧缩的,如果没有善知识给你解开来,你非但不好理解,还会理解错误。理解错误么就变成:烦恼即菩提,那又何必断烦恼?如果烦恼断掉了,岂不是菩提也没了?很多人都是这么去理解的。
把经书翻译成白话文,往往既啰嗦,又脱离了经文的原意
从前有人跟我提出来,最好把经书翻译成白话。现在确实有人在这么做了,当年我也想这么做,但是做来做去行不通啊,因为我不敢把这么紧缩、深奥的经文,用一两句白话解说啊。我曾经想把《金刚经》改成白话文,这个草稿我还保存着。我改来改去只好改哪一些东西呢?譬如《金刚经》里写的“复次”,我改为“还有”,“ 汝”改为“你”,其他的我就不敢改了。
你改成白话文,面目全非啊。有些人把经书改成白话文,他还特别小心,这边把经书原文登出来,那边他做白话的翻译。那么翻译不能翻译得很长啊,翻译很长你就是讲解了。我看这个翻译还不如经书里说的:请善知识来解说解说吧。
而且经过白话一翻译,啰嗦得不得了,而且这种啰嗦很容易脱离经文的原意。你譬如说,“善男子”,按照文字翻译“好的男人”,想想:这样翻译,谁不会翻译啊?所以翻译成“追求真理的弟子们”,这个翻译也太长了。或者嘛,把“比丘”翻译成“追求真理的弟子们”,总让人感觉到有点生不生熟不熟,七巧板没有摆平的样子。所以后来我就再也不搞把佛经翻译成白话文了。
字面上看得懂,不一定能懂经文深意
你真的把佛经翻译成白话文,可能还有个不好的后果吧。白话文他看得懂,那么只要看看白话文好了,可是经文的意义呢?翻译又不是解说,那么他看了白话文,认为经文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善知识用不着了,善知识讲法也没人听了,整个经文就被白话文这几句话约束住了。经文有这么简单吗?佛陀的智慧有这么简单吗?
谛就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话再说回来,妒忌是一种烦恼,既然修罗有妒忌有烦恼,怎么又称他有智慧呢?既然有智慧,为什么又说他不能见谛呢?
谛就是不可改变的真理,这个真理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叫谛。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嘛,明白了就简单,不明白就掉在迷糊里。
众生有烦恼也有智慧,世俗人烦恼多智慧少,修行人智慧多烦恼少
修罗是六道里的一道,人道也是六道里的一道,大家都是众生,修罗是众生,你也是众生,你看看自己,有没有妒忌啊?众生都有妒忌。你有没有智慧啊?你也有智慧。仅仅是,你妒忌的时候,智慧就隐下去了,你不妒忌的时候,智慧就出来了。世俗人嘛,烦恼多智慧少。修行人嘛,转变了,智慧多烦恼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