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一一三

 

问:有什么办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生起耐心?

答:首先,确定你不给当下增添过去与未来的重负。换句话说,不要一味想这个不可忍受的情形已经持续了多久 ,也不要推测它还会持续多久。否则,你会使当下沉重不堪,趋向崩溃。

因此,只专注你当下面对的事件。此时此刻,你能忍受么?那样就把问题引向第二点: 你在专注当下时,要把注意力放在你能忍受的地方。那样,不可忍受的那些侧面在心里就不会那么沉重了。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对减轻这个状况能够做什么的问题上──哪怕只做很小的一件事──而不是放在对那些挡路石的困扰不安上。

你做的善事有一天必有善果,哪怕它看起来微不足道,,哪怕当下没有显示果报,将来必然会有结果──试着对此培育起信心。(坦尼沙罗尊者)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九十五问:应如何使此心于向所受戒,护持不舍?

答:当数数思维不守护戒律过患,摄其要如菩提道次第所引文殊根本大教王经说:“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成佛),中品亦不成(证空性),亦不成下品(八成就)。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处之方际。于此恶异生,何有咒成就,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而能成就耶?”虽犯微细遮戒,若未忏净,感果甚大,如翳罗龙堕畜生。若犯根本别解脱戒,及菩萨戒,更应忏悔,求善知识重受。若无则于佛像前重受。密乘重受灌顶,诵百字明十万遍,若放置不忏,则如佛说,如自食毒。于失戒过患,数数思之,当于自所受戒律,宁舍命亦不舍。(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为什么要学佛?(24)

究竟的快乐根源之二:性空之见

既然如此,那这个跟“证得灭”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能灭掉对于万事万物自性的执著,你从此以后便不再会生起贪欲心或憎恨心。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房子,电视机里面看到的良马、名车、金银珠宝等,你不会产生想起偷窃它,或者想办法把它拿出来的这种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这个电视里面显出来的都是假的。就像人家拍摄后冲洗出来的影象,实际上不是真的。所以说你在屋里面搁再大的电视机,没有任何一个人,对里面显现的任何事物产生偷的想法,也不会生起任何一个贪欲心和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它是假的。

如果我们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碰到的或心里想到的等一切外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够明白如水中月、镜中影,或者电视机里边各种的形态一样虚假不实,那么再也不会对它生起在乎心,因为没有了在乎心,也就不会(生起)想得到的贪欲心,也不会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会生起不了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所以说,一旦远离了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会有痛苦、难受和折磨,你就真正的快乐了。

其实我刚才所说的真正的快乐,就是没有任何折磨、没有任何难受、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寂寞。如果你没有了贪欲和憎恨,从何而来难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没有了。没有了它就是证得灭,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果。

无论是断除一切烦恼心的小乘罗汉果位也好,还是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大乘无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静的灭果。所以说证得灭果才是我们所求的。而且通过禅定的修法,非常坚定的一心修炼,就可以得到一禅、二禅之上的身安乐和心安乐,然后用智慧来观察事物本身的实相。当一旦观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后,就安住于这样的落空当中修习禅定。通过这种反复修炼,最终会彻底在意识形态当中消除这种贪欲和嗔恨以及把一切万事万物当真的那种习气。所以说,这时候,无论是座上还是座下行为的时候,你再也没有任何的“在乎”了。

但没有了在乎难道就没有了追求了嘛?不是的,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举,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这种追求,不是在乎的贪念的这种追求,所以说他就没有难受和痛苦,因此,佛陀说,“证得灭”。(摘自《法雨清流》夏坝仁波切 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