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一一九

问:如何解脱病苦?如何对治病痛?

答:在佛陀的时代,有一天罗塔比丘问佛陀说:“世尊,什么是病?”佛陀回答说:“五蕴就是病。”因此,只要还有五蕴存在,就必定还有病苦。例如,四大当中任何一大过度强盛时,就有病痛产生。四大不调可以由于业力、心理、时节或食物所造成。在这四种原因当中,我们只能设法改善心理、时节与食物,无法改变业力。由于五蕴就是病,因此解脱五蕴就解脱了病苦。如果想要解脱五蕴,就必须精勤修行直到证悟涅盘。涅盘里没有五蕴,没有病,没有苦。

对治病痛的方法是取用适当的食物与药物,居住于气候温和的安静处所。很重要的是要培育增上心,即止禅心、观禅心、道心与果心。这些是强而有力的心,有助于减轻病痛,乃至去除病痛。举例而言,我们的佛陀在般涅盘之前十个月时得到非常剧烈的背痛。他修行七色观法与七非色观法这两类观禅,然后进入阿罗汉果定。由于他的观禅强而有力,所以他的阿罗汉果定也是强而有力。从阿罗汉果定出定之后,他发愿说:“从今日起到般涅盘日为止,愿此病不再发作。”他每天都必须如此修行与发愿,来防止该病痛生起。因此,若要对治病痛,你应当效法佛陀,培育与禅定、观智、圣道智、圣果智相应的增上心。(帕奥禅师)

 

 

问:老和尚在讲《华严经.净行品》时说到“善用其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怎样善用其心呢?

答:善用其心,就是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就不会去做;知道什么路不该走,就不会去走。一举一动都在发愿,一个发愿度众生,一个发愿成佛。成佛是做一个有觉悟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会做糊涂事。一天里头的行住坐卧,都怀着这个心,如此的话,我们看见的社会就很不同了。(梦参法师)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OO问:甘丹派大德说:“上者一渡非二涉,从初即可入大乘。”应如何理解此义?

答:此谓出离心生起后,即须入于大乘,不可枉道迂回,经历长劫远道,得佛果位益远。将来尚待佛菩萨劝请,重入大乘。大乘种姓人,较声闻人去佛远近,前者虽以业力堕无间地狱中,较后者已证阿罗汉者,其得果之障尚轻。由于阿罗汉住寂灭境中,以过乐故,不乐舍此等持。以此坚固愿力,能住无数劫。又因彼已杀尽惑苦,全无苦受,无所借镜,不易生悲,故生菩提心尤难。如佛赞文殊故事(详明灯颂自释本节目中)。圣人度人之初,即相似出离心生起已,应速入大乘。吾等修下中士道,虽为成阿罗汉而修,然皆为入大乘而修。经此一渡而入大乘,不须证阿罗汉后,待佛菩萨劝请,再涉入大乘也。(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为什么要学佛?(30)

然后要学菩提心,通过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这两种方法来修菩提心。

然后要修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到禅定波罗蜜之前的,智慧波罗蜜以下的部分。这些都是属于观察修。到了禅定波罗蜜的时候,就是定修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就不允许转动,必须要一心不动修禅定,直到通过九住心的修法,得到身安乐、心安乐的这种真正的“奢摩他”为止。有了这样的奢摩他之后呢,你要修这个智慧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就要修万法自性皆空。只有性空和禅定结合起来才能破除我执和法执。要证悟座上如空似的性空正见和座下如梦幻似的性空正见等等。因此你要通达因为缘起就皆空、因为是皆空的所以说它才是缘起的这个道理。

正如龙树菩萨所说: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他就这样说的。所以说你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摘自《法雨清流》夏坝仁波切 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