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一二四
 

问:学佛是消极的选择吗?

答: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会认为佛教徒是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由出家制度引起的误解。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以孝为本,而孝的核心内容就是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出家人必须独身,当然谈不上生儿育女。

再则,世人多以地位名利作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认为人生在世或是要荣华富贵,或是要干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方能光宗耀祖,而出家人与世无争,视世间功名如过眼云烟。现代社会是鼓励消费的年代,而佛教徒生活俭朴。尤其是出家人,长年累月住在寺院,饮食清淡,衣着简单。很多人对这种少欲知足的生活不理解,觉得佛教徒缺乏常人的生活热情,跟不上社会潮流,与当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在他们眼中,出家人的选择就是对人生缺乏积极的追求。

同时,确实有些人是在无奈之下出家为僧,或带着个人恩怨逃避现实,或在遭遇挫折、万念俱灰的境遇之下遁入空门,这也是造成社会对出家人产生误解的重要因素。其实,这类人在僧团中仅仅是少数而已,而且,若是出家的发心不正,即使披上袈裟,在佛门中也不会有太大作为。

再就是从为人处世方面引起的误解。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人为了跟上时代,一生忧患劳顿,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世人最大的无明。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正因为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所以佛教徒的处世原则是随遇而安。这也是被世人视为消极的因素之一。

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些“消极”的做法,正是为了将自己献身于“积极”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了脱生死,自觉觉他。(济群法师)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O五问:七重因果言教之“七重因果”应如何解释?

答:所谓“七重因果言教”乃除初修平等舍心外,尚余“知母”起至“菩提心”等七支。解释“七重因果”有多种解释。若看眼在“七重”字义,则应以“知母”为因,念恩为果,报恩为因,慈为果,悲心为因,增上意乐为果,菩提心为因,圆满佛位为果,及从知母起,至菩提心七支为因,圆满佛位为果。以上二种说法为较切。

一O六问:经摄七因果言教有二义,于此二义,应作如何理解?

答:总七因果言教有二义:一、修求利他之心,二、修求菩提之心。若缺其一,则不具量,无第一则无第二。故说:“菩提又从利他始。”又说:“仅修菩提无利他,有似独觉非究竟,专修利他无菩提,又于法身不圆满。现观庄严论中说:一者发心为利他,二者修正等菩提。此为菩提心之总相。”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为什么要学佛?(35)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为什么要学佛?因为它能让咱们明白一个通达快乐的道路,通达智慧的道路,通达慈悲的道路,让我们走上一条从此结束一切痛苦和烦恼到达永久安乐的彼岸的一个道路。如果我们不去亲近他,不去皈依他,不学他的法,就好比是一个快饿死的人,给它许多美食让他随意享用,但他却苦苦的等待饿死而不吃一样,没有比这个人愚昧的了。

所以我今天讲《为什么要学佛呢?》,这个道理比较简单的这么讲了,以后大家要不断地去看佛教正规的经典,佛教正规的论典,因为我觉得佛教的三藏经典,那是无价之宝的如意宝藏的宝库,其中的妙乐是享不尽的,其中的受用是用不尽的。

今天我说这些话,愿能够听到我的这个法的、能知道我所说的道理的所有的人,愿你们远离一切内心的忧愁、烦恼、痛苦和外在身体的一切灾难、魔障等等,愿你们永久的快乐,现前具备福、禄、寿以及具备一切修炼佛法的顺缘,消除一切修炼佛法的恶缘,能够家庭幸福美满、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吉祥圆满!(完)

(摘自《法雨清流》夏坝仁波切 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