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微瘾”吗?佛教徒应当如何看待微信?③
面对生命的孤独本质,普通人只知道顺着业力和习气,向外寻求支持。只有那些寻求终极解脱的智者,才肯直面孤独,并且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开发内心的宝藏,从心求乐,以己为依靠,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生命的自觉、自主、自足和自在。
对智者而言,生命的自我支持和自我拯救,首先是从内心实现的,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因缘,因为他很清楚,外在的因缘都是生灭无常的,是无法为生命提供恒久坚实之精神依托的。
从普通人与智者的这一差别而言,微信对人的安慰和支持,就显得非常有限。
这好比一个正在走向刑场的死囚,开始时,他会觉得是他一个人在走向死亡,所以非常恐惧。
中途,他突然发现,跟在他身边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朋友,也在走向刑场。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子消解了很多。
微信可以帮助死囚缓解一下独自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它无法免除死囚最终被绞死的结局。
所以,微信对个体生命所提供的精神安慰和支持,是暂时的、虚假的,它的功能犹如麻醉药。
微信可以帮助个体暂时减轻、忘记或逃避生命的孤独和痛苦,但是,它无法根除生命的孤独和痛苦。
不仅如此,因为麻醉的作用,它还会误导无数的人错过自我拯救的机会,错过开发自己生命深处本有的快乐、光明、宁静和自足、常乐我净之机会。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越深,个体的内心反而会变得更加苍白、更加孤独、更加烦躁,最后形成一种互相增上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尽管人们已经发现“微瘾”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不适乃至伤害,如颈椎越来越酸痛,眼睛越来越干涩,脸色越来越暗淡无华,记忆力越来越差,而且对身边的人越来越没有热情和耐心,自控能力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懒惰,甚至逃避责任和义务,等等。但是,人们似乎并不在意“微瘾”的这些负作用,其原因就在这里。
当人们沉浸在“微观世界”中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很快乐,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因此不需要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不需要思考,不必为现在和未来而焦虑,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现实。
正是在这种自我陶醉中,很多人的生命被微信掏空了,成了一个“空心人”:大好的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了,旺盛的精力不知不觉地被消磨殆尽,最后得到的,除了一大堆可供谈资、炫耀的知识碎片之外,再就是更大的空虚和无聊、更强烈的依赖,以及对周围人更加不耐烦。
有人说,微信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它能让身边亲近的人离自己远些,而让遥远的陌生人离自己近些;让真实的世界看起来更虚幻,而让虚幻的世界看起来更真实;让他人看自己越来越清楚,而让自己看自己越来越糊涂;让虚拟的空间变得越来越丰富,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贫乏。真是一语中的!(摘自网络 赵枫\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