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四二)
《心经》那么好,如何去运用?⑿
清代临济宗禅师祖源超溟的《万法归心录》卷上讲:“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一呼一吸为一息。
佛教把呼吸分为四种状态,所谓四相——风、喘、气、息。我们刚开始数呼吸的时候,肯定是喘,呼吸不匀,不绵密。前面的三个状态,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只有息的状态是我们应该保持的。
关于行,大家都可以按照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来修炼我们的身心。这种方法不仅仅是能够调摄我们的心念,也能够逐步地强化我们的体质。
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这一呼一吸,吸进去的是天地自然的清气,呼出来的是我们体内的浊气。体内的浊气与天地自然的清气在进行交流,肯定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进体质的健康,使我们的身心稳定。这个法门最适合我们在家居士来修行。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简单易行、不带宗教色彩的方法教给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让别人觉得这是一件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不是在传教。
实际这是佛教最古老的修行法。我们初学佛的人,散心杂念很严重,如何来停息呢?就是用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到这儿。《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发挥起来,十天半月也讲不完。不过不讲也可以,看一个字就够了:空!一个凭借一个空字,就能把佛法的要义、人生的修养,真正体悟出来。
现在我们大家都能背诵《心经》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去运用,大家就是此行不虚了。阿弥陀佛!(完)
(净慧长老)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三七问:修他爱执有何障碍?应如何破除此障?
答:修他爱执有二障碍:一,于自他种类起差别心,即起种别执;二,执他苦与我无关,平常皆谓尔为尔,我为我,不须观待而有体,自之安乐,亦不观待于他,唯是自受,故勤追求。破此障碍,应知彼此自他,名义有二,体相无定。在此望对岸为彼岸,既至对岸,则向谓彼岸者,今成此岸。故彼此非体相有二也。应明观待之理,以破各别之执。以自望自为自,以彼望彼亦为自。居彼岸谓此岸为此,居彼岸望彼岸亦为此。所谓自他爱执相换,观待始成自他,自他由观待而生,自他种名言有,种体性无。若分自他为二,则自之老少手足,亦当分为二,若言老少同一相续,手足同一集聚,则母子乃二,不必作饶益了。若谓母有恩德,然其他有情,亦曾作汝母,于汝之母,虽非一相续,而生他爱执,则应于一切曾作我母,虽非一相续,亦应作饶益。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有两种功夫,一是无所住,二是要生其心。什么是无所住?不住相,内不住我,外不住六尘。不要住相,住了相它就贪染,就有我执,就有法执。“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呢?内心清净、无所住以后,真心的妙用,就是对众生大悲,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一心度众生,一心行方便,这样子来生心。不是说,我贪图这样、贪图那样来生心,那是不行的,不是那个意思。
问:不信佛时,做错了事还不会往心里去。如今信佛了,做错事就会很纠结,因为每个念头都会在心里留下影像。于是,心理负担反而重了,这是好还是坏呢?
答:当然是好。知道错了,就会尽量避免。如果你不知道,还会继续错下去。但知道错了,关键是要生起惭愧心,而不是纠结于错误之中。
(济群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