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五〇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四六问:修学发心已,于任何事不舍一有情,然经中有残害佛法者,不可与慈之文,应如何理解?

答:此条指少数有情,与不担荷,而舍多数有情不同。于残害佛法有情,或曾受其灾害非人魔类少数,最易起弃舍之心,即犯此条。经中有于残害佛法者,不可与慈之文,乃指身语业,而意则不能生弃舍彼之心。如一串念珠去一,则其用不备,故不能离一有情。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如何看待梦境③

修无漏心出离三界

戒定慧的力量要成为无漏的力量,三界之内的鬼神就找不到修行人的踪迹,戒定慧如果是用有漏的心去修,阎王老子还掌握着你的命运。所以,同样是修行,以有漏心修,就不能出三界;以无漏心修,就能出离三界。

那么,什么是有漏心,什么是无漏心呢?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无所求的心,就是无漏的心。什么叫无所求呢?比如说,某一个施主在观音菩萨面前供了一个苹果,或者供养了十块钱,就求观音菩萨十倍、百倍、千倍、万倍的来赐予,这一个苹果要保佑他全家平安,这十块钱要保佑他全家身体健康,儿女升官发财,这就是有漏的心,有求即有漏。

无漏的心,供佛即供佛,三轮体空。施者、受者、中间物,一切无相,那就是无漏心。世间、出世间,其区别就是有漏和无漏的区别,世间就是有漏,出世间就是无漏,有求即世间,无求就是出世间。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提高智慧的水平,要加大智慧的力量。要在无欲无求无相中来落实自己修行的每一个过程。世间都讲: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何况修出世法?出世或者世间,其分水岭就在有所求和无所求,就在有相和无相,就在有分别和无分别。

很多修行的法门,世间和出世间都是共同的。比如说十善,可以用世间的心态来修十善,那就十分局限,仅仅能够感得人天善果。如果以出世的心态来修,就能庄严无上菩提。所谓“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以一颗无漏的心,来修习一切自度度人的法门。

我们在这里坐禅,更是要以无漏的心,无所求的心来要求自己,不要为一个短期的目标,来吃这番苦头。要为一个究竟的目标,出离三界,解脱生死轮回之苦,那就是一个究竟的目标。当然,究竟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也可以结合起来,只要我们这一颗心摆正了,举心动念都能与无漏心相应,那么修集一切善法都是无漏善法。乃至我们身体的健康,气息的调柔,身体的轻安都要和无漏善法相结合,相呼应,我们坐在这里修行,就会有大的成果,就会有究竟圆满的成果。

这两天来,有好几位居士为了自己的梦境,生心动念。好的梦境,使得自己手舞足蹈,欢喜不已;不好的梦境,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为自己的生活与前途瞎操心。我们连白天头脑清醒的时候所做的事情,都不能把握,何况是自己在神智昏迷当中所显现的那些幻觉,根本不足为凭,根本不要去理睬,理睬那些梦境,徒然给自己增加烦恼。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六个比喻,要把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这六个方面来看破,才放得下,放得下,才能自在。这个自在不是说心情愉快,而是说在生死岸头能够自在,在烦恼境界面前能够自在,在喜怒哀乐面前能够自在;不是说有吃有穿,家庭幸福就是自在,那不是大自在,那种自在仅仅是暂时的。只有究竟圆满了生脱死的大自在,才是一得永得,不会丢失。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一切有为法的虚幻当中跳出来,能够在喜怒哀乐面前,应付得过去,排解得开,不生心,不动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们做功夫所要达到的境界和目标。(完) (净慧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