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十八)

问:声闻乘为什么要求出家?

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中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做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等等。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义。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佛法的基本常识

三、不吃素、可不可以唸佛?

当然可以。但佛教信徒若能吃素唸佛,则更有利于修福慧。

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缘故。时至科学进步的今天,根据医学检验报告,吃素确实有益人的健康、美容、长寿、修行……等。

四、人从哪里来?哪里去?

众生,因一念无明,而感招业报身,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已。

注:①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②六道:即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
                     (摘自《念珠》手册 智德法师鉴定)

佛教徒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不是执著(著相)?

答:对于佛弟子为什么要持戒,个人提出几点来做说明:

1.持戒是佛弟子奉行自己的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佛弟子远离杀生等不道德的行为而过着有道德的生活,所以持戒也是一种善行。《成实论》说:“佛弟子不为福报生人天等,亦不怖畏堕地狱等而勤持戒,但乐善法,故名清净。”优婆塞受持五戒;比丘持守两百二十七戒,必须名符其实,奉行自己的义务,才是真佛子。否则,宁愿舍戒也不要违犯世尊所制定的圣戒!

2.戒、定、慧三增上学,戒为基础,持戒能遮不善身、口业。行者由清净持戒而心不追悔;由不追悔而心生喜悦,如此则能容易地获得禅定。行者依禅定而修毗婆舍那进而证得道果。所以持戒能作圣道的基础。

3.佛陀为弟子制定戒法,并要求弟子遵守,佛陀不可能私下偷偷违犯,因为世尊没有秘密的缘故;阿罗汉尊重佛制,对于佛陀所规定的戒法宁死不犯,所以也不可能偷偷违犯,因为他们具足“无学戒”的缘故。
              (摘自《嘉义新雨》(37)2001.12 原始佛教杂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