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五十五)

  问:“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与龙树的二谛有什么不同?

答:“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仍然是以缘起性空论为基础的,但以前龙树的“一切皆空”论只是就三无性的一边说的,瑜伽系则同时主张三性,而且详于阐说三性一边的道理,它大量采用了有部的“名相”(即术语)而加以组织来分析说明一切法的类别和关系,特别指出在依他起中应当认识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所谓“万法唯识”的道理,这是中观系所没有的。

 问:佛教既认为根(眼、耳等)境(色、声等)相合,才有识的发生,如何又说万法唯识呢?

答:唯识家认为我们眼识所见的色,耳识所听的声,鼻识所嗅的香,舌识所尝的味,身识所触的坚、湿、暖、动等,都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五识依着五根托外界事物为“本质”而变起的“影像”。所以识有两种功能:一种就是能够变起影象的功能,叫做“相分”;一种是能够了别影象的功能,叫做“见分”。我们的一切知觉无非是自己识上的见分对相分的了别而已。

 问:这种说法,只能说明我们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能说明唯识的道理,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也必须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有了相分,才有见分,换句话说,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识的发生,根与境都是离开识而存在的,倒是识不能离开根境而存在?

答:唯识家主张六识之外,还有两个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末那意译为“意”,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它有一个单纯的作用,就是恒常不断地执持“我”的思想。由于“我”的思想,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便有爱憎、好坏、是非、彼此种种意识活动。阿赖耶意译为“藏识”,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种子”不使失坏。“种子”在这里是一个借用的名词,它的实际意义是能力,或者是潜势力。阿赖耶藏的种子有两类:一是名言种子,“名言”用现代语说,就是概念。我们前七识所见闻觉知的东西留着印迹于阿赖耶识上面,用唯识家的术语,这叫做“薰习”,好像用香薰衣服,衣服便留着香气那样。薰习所成的便是作为潜势力而存在的种子。二是业种子,就是我们的意识所造的善业、恶业熏在阿赖耶识上的种子。由阿赖耶所藏的二类种子变起现在的五官(根身),外界(器界)以及现起前七识(所以根身、器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它们是阿赖耶的相分)。这身心宇宙的变起,叫做“现行”(现在的活动)。于是再由现行薰习名言种子和业种子而有未来的身心宇宙的变现。这就是瑜伽系的“阿赖耶缘起论”。
                       (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三十七问:依师“加行依止法”究为何种?

答:由念恩之门,而遵师语以行,即为行的依止。此加行法有三:一、供养上师一切受用(钱财物品),二、侍奉(执仆役),三、遵教奉行(此为最胜)。

  三十八问:三种加行依止法,应如何理解?

答:一、诸师对我既有极大恩德,我若有财,为利有情愿成佛,为迅速圆满成佛福资,我当供养较诸佛尤胜福田──具恩上师。而且应知有优不供劣,若以吝啬习气,有优供劣,则退失对师三昧耶戒(犯轻师罪)。若无优,只有劣者,且师亦喜受,以之供师亦无过。二、对上师以身承事法:如执仆役,侍奉汤药等,当知如是承事上师的功德,较财物供养,尤为殊胜,能除无量罪障,获无量福慧功德。如萨迦班抵达、那若巴、玛尔巴、弥拉惹巴等承事上师,均获得成就。三、依教奉行。经庄严论说:“最殊胜供养,为依教奉行。”即依所闻菩提道次第,昼夜勤行修学,此项较前两项,尤为重要。由于“如教修行”以供上师,上师是极喜悦的。所谓“如教”,是说如上师所教正法(即菩提道次第),弟子遵照而实修实行。以此我为最胜供养诸师故,宁愿舍身命及受用以供师,特别是(如教奉行)以供师,令师喜悦,祈祷诸师加持我等,能如是成办。
                     (摘自《灭除心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