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与龙树的二谛有什么不同?
答:“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仍然是以缘起性空论为基础的,但以前龙树的“一切皆空”论只是就三无性的一边说的,瑜伽系则同时主张三性,而且详于阐说三性一边的道理,它大量采用了有部的“名相”(即术语)而加以组织来分析说明一切法的类别和关系,特别指出在依他起中应当认识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所谓“万法唯识”的道理,这是中观系所没有的。
问:佛教既认为根(眼、耳等)境(色、声等)相合,才有识的发生,如何又说万法唯识呢?
答:唯识家认为我们眼识所见的色,耳识所听的声,鼻识所嗅的香,舌识所尝的味,身识所触的坚、湿、暖、动等,都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五识依着五根托外界事物为“本质”而变起的“影像”。所以识有两种功能:一种就是能够变起影象的功能,叫做“相分”;一种是能够了别影象的功能,叫做“见分”。我们的一切知觉无非是自己识上的见分对相分的了别而已。
问:这种说法,只能说明我们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能说明唯识的道理,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也必须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有了相分,才有见分,换句话说,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识的发生,根与境都是离开识而存在的,倒是识不能离开根境而存在?
答:唯识家主张六识之外,还有两个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末那意译为“意”,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它有一个单纯的作用,就是恒常不断地执持“我”的思想。由于“我”的思想,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便有爱憎、好坏、是非、彼此种种意识活动。阿赖耶意译为“藏识”,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种子”不使失坏。“种子”在这里是一个借用的名词,它的实际意义是能力,或者是潜势力。阿赖耶藏的种子有两类:一是名言种子,“名言”用现代语说,就是概念。我们前七识所见闻觉知的东西留着印迹于阿赖耶识上面,用唯识家的术语,这叫做“薰习”,好像用香薰衣服,衣服便留着香气那样。薰习所成的便是作为潜势力而存在的种子。二是业种子,就是我们的意识所造的善业、恶业熏在阿赖耶识上的种子。由阿赖耶所藏的二类种子变起现在的五官(根身),外界(器界)以及现起前七识(所以根身、器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它们是阿赖耶的相分)。这身心宇宙的变起,叫做“现行”(现在的活动)。于是再由现行薰习名言种子和业种子而有未来的身心宇宙的变现。这就是瑜伽系的“阿赖耶缘起论”。
(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