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六十六)

   问:鸠摩罗什之后还有哪些著名的翻译大家,又是属于什么系统?

:鸠摩罗什的译业进行于公元401--413年间,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龙树、提婆的学说。罗什之后,重要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译出。如觉贤于公元418-421年译出《华严经》,昙无谶于421年译出《大般涅槃经》,求那跋陀罗于443年译出《楞伽经》等。这些经典的译出对中国佛教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图1)。公元六世纪初菩提流支来华创译大乘有宗无著、世亲一系的论典,其中《十地经论》影响尤大,传习者形成地论师一派分南北两道。以后真谛三藏(498-569)于公元546年来华,563年译出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释论》,564年译出世亲的《俱舍论》,566年到567年又重译《俱舍论》。真谛不仅是翻译大家,而且是也是一位义学大师,来华日久,擅长中国语言,所译经论,随翻随讲,弟子记述成为义疏,传习之者称为摄论师及俱舍师。真谛到中国后二十余年遭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数十卷重要经论,形成中国佛教的重要义学派别,是罗什以后玄奘以前二百余年中贡献最大的译师。(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四十九问:不修念死之过患,与修念死之胜利,各有何种?

答:不修念死之过患有六种:一、忘失正法;二、虽未忘失(正法),而不修习;三、修不清净;四、失精进过患;五、自不善过患(此生与后世二种不善);六、死时追悔。

修念死之胜利亦有六种:一、有大意义;二、有大力量;三、初之重大胜利;四、中之重大胜利;五、末之重大胜利;六、死时欢喜胜利。过患与胜利,每种应阅明灯颂自释中念无常法门,方使此心有所感动而转变,否则,此门不开,其他法门皆不能开矣。

 五十问:由何而决知定死之义,及此中心要?

 答:由三因而决知定死:

一因,思死王必来,任何法不能避免。无常集中说:“佛及辟支佛及依侍佛前的诸阿罗汉声闻等圣者,身尚必坏。”又说:“相好金刚不死身(佛),须现无常应舍相,何况普身如蕉树,欲坚不坏何可得。”又说:“空中、海中、山中,死王若来,不能逃避(如释迦种)。任于何时,无论生于初劫、中劫或末劫,任住何地,任受何身(或天等身),皆不能避免一死。避免方法,无论以神通力、财宝力、药力、咒力、大势力皆不能避免。”有问:西藏密法何以有长寿法?此但以佛力、法力遮非时死,真死果现前,长寿佛亦不能救。

二因,思寿命无增有减。入行论说:“昼夜无有住,此寿常坏灭,无有余可增,我岂能不死。”前三句说定死之因,末句是说决定死。此外再思如明灯颂自释中所说:织布、被杀死囚、畜牲,及秋云、空电、瀑流等喻,反覆细思,务令此心生起感动,不欲放逸片刻。

三因,思虽存在时,亦无暇修法。无暇修法,非定死原因,但言放逸,乃退一步言,纵未死亦无暇,现放逸以趋向于定死。大德敦伯殊默说:“未知修法二十年,欲修欲修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消耗一生之传记,如是而已。”少时心在父母,壮时心在妻室,老时心在儿孙,一生之中何时修法。纵有能修之二十年,又除夜间一半,昼间除饮食便溺等不可少之事,所余修时,不及未修时多。六十岁以后,已无多大精力从事于修了。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