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九十三)

问:为什么要学佛?求佛保佑是学佛吗?

答:学佛,是因为人生存在问题。如果人生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问题,就大可不必学佛了。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就是对生死之迷的追问,对终极归宿的困惑,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所以,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断除一切疑惑,亲证诸法实相。

如果不是带着这些问题学佛,只是求佛保佑,可以算是信佛,但不能算是学佛。学佛,是学佛所言,行佛所行,而不是一味祈求保佑。那样的信,往往会流于迷信,乃至功利心,与学佛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比如佛陀教导我们不要贪心,可我们却带着强烈贪著来到寺院,希望佛菩萨给我们这个、那个,要了平安健康,还要升官发财,恨不得还要佛菩萨保佑自己干了坏事不被发现,这叫学佛吗?(摘自《问道》与济群法师面对面)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七十五问:于具力之四种业门,何以应有认识?

答:具力四业门:一、四门力大:于三宝上师、父母等,作善恶业,皆具大力,对境力大也。二、意乐门力大:如以猛利怨或瞋而作则力大。言猛利之善不善意乐,皆具大力。故应发猛利意乐──为利有情愿成佛。三、物门力大:此言财法二种供施中,以法供施力大。以依教奉行(修行)供养力为最大。四、依门力大:此以有戒之有情,任作善不善,皆具大力。

应有以上认识者,若遇机缘时(修行时),于作及积聚之际限,步步防止恶业,于善积极做到“作而积聚”。一、作而积聚最重,以作恶言,作而不忏悔,不对治者是。二、积而未作次之,如常念欲杀某人之心,而竟未杀,是为积而未作。三、作而不积又次之,忏悔、发露、防护未来,皆作而未积。四、不作不积最轻,如挤牛乳过量,以致牛死者是。前二则定受,后二则不定受。意之三业,无“积而未作”,故现法受。谓即从此生起受报,不定若干生受完。以修善言,如已受戒者(依门),但修一座六加行,对境乃上师三宝(田门),意乐乃发菩提心(意乐门),又具足修行供养(物门),如是具足四门,故其力最大。如于黑白业果已有认识,并知轻重,具力业门,定不定受等差别,则知取舍,更生决定,虽微小十善当奉行,微小十恶亦勿染。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为什么要学佛? ④

所以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对宝行王说了非常重要的这么一个概论,他说:

先增上生法,后生决定善,

由得增上生,次生决定善,

增上生即乐,定善谓解脱。

这就是说,一个人修行佛法,首先应该修“增上生”的法,也就是世间法。然后应该修“决定善”,就是出世间的法。

那么先修“增上生”的世间法,能够使人脱离什么苦,得到什么快乐呢?答案是,能消除今生之中一切疾病、障碍等等各种各样的灾难,让人在今生中就能享受荣华富贵、福、禄、寿、财、智慧和慈悲等等。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你来生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的痛苦当中,让你继续享受人天的快乐。所以说“增上生即乐”。

那么,“决定善”的出世间法能做什么呢?它可以让人彻底脱离轮回的行苦、坏苦、苦苦等一切痛苦,破除陷于轮回的最根本原因──“我执”和“法执”,让我们远离爱恨之心,能得到永久的安乐以及安乐因的涅槃菩提果位。

佛说:于苦圣谛当知、当解

佛陀所讲的一切法就是这两种,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首先就要“当知苦”。什么叫“当知苦”呢?如果你想脱离“苦”,应该知道什么是“苦”。因为有些苦人们知道,但有些苦人们至今还不知道是苦,反而一直认为是快乐。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苦,自然也就无所谓“摆脱一切痛苦”了。那么苦有多少呢?苦有无数,不过大略上可分为三种、六种、八种等等。今天我把苦分为三种来讲,分别叫行苦、坏苦、苦苦。

(摘自《法雨清流》夏坝仁波切 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